所谓的荷兰和尼德兰,本质上都是一个风车国的名字,地球人都知道是怎么回事。不过,相比于“荷兰”(Holland),“尼德兰”(Netherlands)更为正式,“荷兰”在历史上更多时候类似于风车国的昵称或者小名,类似于“李狗蛋”之类。
因此,所谓的“荷兰”改名为“尼德兰”,不是真正的“改名”,而是所谓的“正名”,也就是正本清源。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一则消息,2019年12月27日,风车国政府郑重宣布:为了重塑国家形象,自2020年1月1日起,荷兰正式更名为尼德兰,以后谁要叫我荷兰,我就跟谁急。
而之所以如此着急,静夜史根本原因在于诸如此类的对话:
风车国:“阿X”
X国:“荷兰!”
风车国:“我希望你叫我的全名‘尼德兰’!”
X国:“好的荷兰,没问题荷兰!”
太令人抓狂了,所以风车国政府表示,一定要打一场正本清源的歼灭战,让世界上所有的公共文件、地图、空管系统、银行、证券交易、书籍教材等都动起来,否则可能直接引发风车国与各国的贸易、航班的安全等重要方面的问题。
而且荷兰还郑重地向东京奥组委表示:希望2020东京奥运上使用官方名字Netherlands,否则,你就找不到我。
但问题是风车国政府口口声声说要重塑国家形象,怎么的也要提升一下,“尼德兰”(Netherlands)在英文中的顺序要明显晚于“荷兰”(Holland),这意味着东京奥运会上风车国的出场顺序晚了好几名,这就比较尴尬了。
所以风车国的另一个说法“缓解过度旅游”似乎更加合理。在荷兰12个省份中,南荷兰省和北荷兰省是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国际社会知名度最高的省份,比如世界闻名的鹿特丹、海牙、阿姆斯特丹都在荷兰省。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荷兰”,来这里看风车和郁金香也都奔荷兰而去,这就让其他10个省份很不爽,凭什么你荷兰省就代表了整个风车国?抢名字也就抢了,连旅游资源也抢,这是真正的抢钱啊!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中央政府出于“过度旅游”的考虑不再凸显荷兰省的地位,让外国游客都去其它10个省份去转转,有钱大家一起赚嘛!
听起来很合理啊,但问题是荷兰早已经约定俗成,听着就给人一种高大上的感觉,你说我去尼德兰旅游了一趟,还得费尽口舌去给村口的乡亲们普及一下“尼德兰”就是“荷兰”的常识,一点也显不出自己的洋气,一想到这些,我特么就不想去了好伐?
而且想要提升其他10个省份的知名度,挂个“尼德兰”的称号还是让大家一头雾水啊,再说不再凸显“荷兰”的地位,大家以后还怎么跟浪漫的风车和郁金香挂钩啊?这不是缓解过度旅游,这是在扼*旅游!敢情这是让大家一块完蛋啊,尼德兰政府够狠啊。
难怪说风车国政府为重塑“国际形象”预计要耗资22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54万元。照这样下去,风车国损失的可不止这个数。
而且比金钱的损失更要命的是,“尼德兰”(Netherlands)在荷兰语中的意思是低地平原三角洲,而且历史上的尼德兰王国也包含了今天的了“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虽然荷兰一再表示“尼德兰”指的就是风车国的12个省,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如果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等提出抗议,这就不简简单单是让各国改名这个问题了,而是真正的国际纠纷。虽然大家都是欧盟成员国,但如果风车国顶不住其他国家的施压,那么“尼德兰”极有可能改为“北尼德兰”(参考马其顿),或者“尼德兰(阿)”[参考刚果(布)和刚果(金)]。
所以风车国改名可谓“危机四伏”,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风车国政府孤注一掷的真正目的何在呢?静夜史认为除了所谓的重塑国际形象以及缓解过度旅游,最重要的目的是应对可能的国土分裂。
近几十年的欧洲,除了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的统一,其他国家基本都在经历分裂,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分家、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脱英”以及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独立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尤其是英国脱欧导致的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脱英”运动,不能不使风车国政府有所忌惮和防备。
历史上的风车国因为河网密布的地形条件,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态势,中央作为协调者的角色一直持续至今,这在理论上也表明了经济更发达的荷兰省寻求独立,荷兰将陷入极大的尴尬中。所以不管这样的苗头是否已成气候,将国名改为“尼德兰”,毫无疑问更能达到地区均衡的目的。
所以相比于版图的完整,牺牲掉的一些旅游流量似乎并不重要。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