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红叶书院
曾经陪伴我们的游戏
孔令哲
在中华民族的成长史中,游戏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就已经有了游戏的雏形,在直至封建社会的几千年里,中国的游戏有了非常广泛的发展,各种新型的游戏形式不断涌现,种类丰富繁多,反映出了我国古代人民无穷的智慧,其中有许多游戏至今仍广为流传。从上古到如今,岁月在轮回,时代在变迁,而游戏却让童心依旧、童趣依旧。
在人类社会中,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游戏。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游戏,而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他们所玩的游戏类型也在不断地变化,其难度也会在增加。
一般来讲,游戏多指的是少年儿童做的游戏。做游戏是一种符合少年儿童身心发展需求、快乐而自主的活动,是符合少年儿童普遍喜爱活动的天性,是最适合少年儿童年龄特点的活动形式,是少年儿童时期必不可少的东西。游戏作为少年儿童最喜欢的活动,它源于生活,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游戏的“玩乐”与知识是相通的,像前文所提到的老鹰捉小鸡、丢手绢、捉迷藏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童年游戏,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团结协作、友爱互助,能愉悦儿童身心,是发展多种才能的综合锻炼活动。游戏可以丰富和巩固少年儿童的知识,促进其智力、运动等各种能力的发展;亦可以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引导他们认识客观世界,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是少年儿童在人生特定时期寓教于乐、非常益于健康成长的有效活动。据有关教育专家讲,对孩子来说,最好的教育就是适合于他们的游戏,让孩子们的天性得以释放。
这里,我要讲的是我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少年时期接触过的一些游戏,这些游戏有比较传统的,也有孩子们自己创造的。客观地讲,当年社会的整体文化生活与现在信息化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气息相比,只能用单一、落后、枯燥来形容。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倒是觉得,当年我们那些各种各样的游戏活动,确也是对那个年代文化活动匮乏的一种有益填补,从中所得到的快乐不一定与金钱成正比。因为,这些游戏主要是当时孩子们运用一定的知识和技巧,借助于一些道具,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追求愉悦并积极探索的活动。当年的这些游戏活动虽然不能说是高大上,但这些游戏都具有竞技性、趣味性和创造性。有很多游戏均是就地取材、自己动手、因陋就简、广接地气,并且是众人参与、类型繁多,非常符合在那个特殊年代我们青少年的需求。游戏给我们当年的生活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让我们玩得有滋有味、乐在其中、乐而忘返、生活充实;让我们增强了团结、合作、创造和竞争意识;让我们体验到其中的喜悦与成功的快乐而更加热爱生活。
我们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青少年时期的游戏有很多,我将自己记忆中的一些游戏进行了归纳和梳理,或许还能够唤起同龄人们的美好回忆……
一、男女生共享的游戏
锛(bèn)铰(qiáo)裹(guǒ)
是天津方言的叫法,也有叫“剪刀包袱锤”的,通称“石头剪子布”。这种游戏主要是为了分出胜负,或者是由此决定出先后次序。
锛,锛子是一种木工用具,砍的意思。铰,即用剪子剪。裹,比较好理解,就是裹上。天津孩子们如果在玩此游戏时,若出现平局时,就会反复出手,嘴里还伴随着道:“锛铰裹,下棋裹;锛铰裹,下棋裹……”直至分出胜负。
打秋千
打秋千
也叫打悠千,是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荡悠的游戏。秋千起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
过去小时候打秋千都比较简易,找一根略粗些的麻绳,拴在附近建筑工地的木行架上,也不用蹬板,坐在麻绳上即可荡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