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多,日本诺贝尔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多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6-07 02:29:29

名大(Nagoya University)校碑

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多,日本诺贝尔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多(9)

名大地标,丰田讲堂

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多,日本诺贝尔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多(10)

名大博物馆,设有“名古屋大学诺贝尔奖研究Corner”

2.1 学风开明、自由

二战结束之前,日本在本土内一共设立了七所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北帝国大学、九州帝国大学、北海道帝国大学、大阪帝国大学、名古屋帝国大学。这七所帝国大学二战后被改造成了以研究为主的国立综合大学。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名古屋大学教师中“科研至上”的观念可谓根深蒂固。1992年、2007年的卡内基大学教师国际调查显示,七成左右的日本大学教师在教育与研究中更重视后者。在国立综合大学中,这种倾向更为严重。尽管在学生趋于多元的高等教育后大众化阶段,这种研究至上的办学模式已经引起日本民众越来越多的非议,但它在研究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上确实存在诸多优势。

而且,名古屋大学还是日本最年轻的帝国大学,它的创立要比第一所帝国大学——东京大学晚六十多年。为了同老牌帝国大学竞争,名古屋大学教师的晋升相对比较快,以致该校教授和副教授大都比较年轻,学术风气也更为开明、自由与民主。名古屋大学副校长渡边芳人在2009年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名古屋大学的校训是‘做有勇气的知识分子’,其含义不仅仅是培养获取已有知识的人才,而且是有勇气抱着怀疑精神进行研究的人……并且,导师的开明可以说是一个重要因素……”

名古屋大学的开明、自由与民主还体现在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上。2001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原本毕业于京都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助教。在他决定离开京都大学、但尚未找到去处之际,两位名古屋大学的教授热情地将其邀请到自己所在大学担任有机化学讲座的副教授并任讲座负责人。当时野依在学术界并不出名,刊发其不对称合成研究成果的杂志影响力也不高。但是名古屋大学依然肯定了他对待学术的态度和能力,并破格录用了他。

绿色荧光蛋白的发现者下村修1960年被名古屋大学破格授予理学博士学位,但他当时只是名古屋大学理学部的一名进修生,博士论文也只有六页。由于他首次制得海萤荧光素的结晶,并揭示了其化学结构,获得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故尽管他只是一名专科毕业生,而且在名古屋大学只进修了两年,但是名古屋大学仍然破格授予其最高学位。正是因为有了这张博士文凭,下村修随后才得以前往普林斯顿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并最终发现绿色荧光蛋白。

蓝光二极管的发明人之一赤崎勇从松下技术研究所调回名古屋大学时已年满51岁。为了支持他开展化合物半导体研究,名古屋大学花巨资专门为其建造了一间无尘实验室,而当时日本的大学普遍都还没有无尘实验室。此后,为回报名古屋大学,赤崎将自己的研究室建设成了一座“不夜城”,并为名古屋大学培养出了一名年轻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天野浩。

2.2产学合作活跃

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多,日本诺贝尔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多(11)

名大在名古屋市的位置

名古屋市与丰田市等城市一起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汽车工业都市圈,即著名的“中京工业地带”。坐落在工业都市圈中的名古屋大学与产业界的合作不仅非常紧密,而且由来已久。渡边副校长在接受采访时曾强调指出:“名古屋大学所在的制造业发达的名古屋地区,有丰田汽车等集团,应该说名古屋大学的工学和产业界联系最为密切,开展产学研合作是一个重要内容。”

名古屋大学在旧制帝国大学中比较早地设立了和企业合作的“共同研究中心”,在校内营造出了一种浓厚的产学合作研究氛围。野依良治可谓是开展产学合作研究的一个典范。野依非常重视三“际”,即国际、学际和社会际。社会际主要指大学和产业界之间的交流合作。他认为:虽然日本当时在许多领域已经具有比较高的论文引用频率,但是产生了强烈影响的研究并不多,因此,需要借助产业界来使研究成果走向应用,以扩大研究成果在社会上的影响。这就要求大学高度重视产学合作。实际上,野依在不对称合成反应领域取得的重大科技突破可以说是和高砂香料工业、帝人株式会社等产业界合作伙伴开展协同创新的结果。

产学合作在日本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尤其是在高等教育经费受限,日美“技术摩擦”加剧的情况下。实际上,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等日本国立大学也都建立了产学合作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譬如,东京大学小柴昌俊主持的神冈探测器项目就离不开企业的大力支持;田中耕一获奖更表明日本的企业通过开展产学合作已具备了作出诺贝尔奖级科技突破的实力。

总的来说,以名古屋大学为代表的日本高等学府,特别是国立综合大学重视科研、敢于打破常规,努力为学生及任教人员自由开展科学研究创造良好条件;并通过与产业界开展产学合作,实现互惠双赢,大幅度地提升了大学和企业开展原始性科技创新的能力。

3 日本的科学工作者

日本的科学工作者给大多数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大概都是工作态度认真严谨。对日本的诺贝尔奖得主逐一进行考察之后,不难发现他们身上还具有一些其他共性。

3.1 师承关系密集

即使是在世界范围内,日本科学工作者中密集的师承关系也是十分突出的。

在三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中,日本得奖人数最多的奖项是物理学奖。故以物理学奖为例,概览一下“名师出高徒”现象在日本诺奖获得者中的体现。

先来看看小柴昌俊和梶田隆章师徒二人的情况。20世纪70年代末,小柴提出进行神冈实验来寻找质子衰变,当时梶田作为助手也参与了进来。神冈实验没有找到质子衰变,却探测到了宇宙中微子。小柴因此与戴维斯分享了200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到了20世纪90年代,梶田隆章从老师小柴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了超级神冈实验装置的负责人之一。1998年,梶田发表了实验测量结果,第一个证实了中微子震荡现象的存在。这一发现使梶田得以登上2015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领奖台。

日本的诺贝尔奖为什么很多,日本诺贝尔奖人数为什么这么多(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