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剖析邻国的科研、教育体制,也许可以在人才培养、科技强国方面给予我们一些启迪。
编者按:
2000年以来,日本共有19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平均每年一位,令世人惊叹。
日本何以取得“井喷”式成就?北大哲学系暨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科技史教授周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分析其文化、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发现,日本科学“井喷”最不可忽视的原因是,该国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在经济形势严峻时依然不吝于科研投入,并把坚持原始性科技创新作为改观日本前途的必由之路。
撰文 | 周程(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教授 )
秦皖梅(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责编 | 程莉
北京时间10月9日傍晚,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授予约翰·班宁斯特·古迪纳夫(John. B. Goodenough)教授、斯坦利·惠廷汉姆(Stanley Whittingham)教授、吉野彰教授,三位的获奖理由是:为锂电池的发展所作的贡献。
受表彰的吉野彰教授出生于日本大阪,现年71岁。吉野教授于1970年从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毕业,1972年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获大阪大学工学博士学位。1972年,吉野彰进入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1994年担任AT&T技术开发部长,1997年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离子二次电池事业推进室室长。2005年至今,吉野教授担任旭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吉野研究室室长。
此前,日本曾于2000年至2002年连续三年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这次,日本又摘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桂冠。
日本在迈入21世纪的最初20年里,平均每年获得1枚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奖牌,将过去的诺贝尔奖强国——英国、德国、法国远远甩在身后,令国际社会惊叹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日本何以在21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
以下,拟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视角尝试考察一下导致日本在21 世纪初期出现诺贝尔奖井喷现象的可能原因。
1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科研和教育
统计表明,2000年以后的日本诺奖获得者的获奖研究成果大都是在上个世纪70、80年代前后取得的,比他们的获诺奖时间要早二、三十年。
因此,如果要从宏观视角探寻导致21世纪初期日本诺贝尔奖出现井喷现象的原因,有必要将视线投向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乃至六十年代。当时的日本社会一定发生了某种巨大的变化,使得当时的科学家有条件取得足以获诺贝尔奖的研究突破。
1.1 战后经济的飞速发展
经济的发展无疑对科技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的发展需要足够的优秀人才、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充裕的研究经费,这些要素无不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实际上,日本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经济发展就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后盾。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著名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推动经济以近于10%的年平均增长率持续高速增长。
从表1中可以看出,日本六十年代大多数年份的经济增长率都十分可观,许多年份甚至达到了两位数。结果,日本经济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所定下的“在今后10年中计划将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两倍以上,尤其是1961年后的三年间要将平均经济增长率维持在9%”这一目标。
和汤川秀树有深交的,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佐藤文隆在接受日经社采访时就提到了经济要素对科技发展的作用:“70年代之后日本科学十分具有活力。伴随着经济发展,日本的理论研究和实验都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汤川秀树点燃了火种,而助长火势的就是经济发展。”
1.2 科研经费投入持续增长
1960年,日本在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同时,还制定了与此目标相呼应的“振兴科学技术的综合基本政策”,提出要力争将国民收入的2%用于科研。下图揭示了这一时期日本研发费投入占国民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之比的实际增长情况。该图显示,2%的数值目标进入七十年代后不久即告达成,也就是说,日本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研发投入强度就接近达到了我国今天的水准。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研发费投入占国民收入及GNP之比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增长了1.8倍。在科研资金的投入方面,1971年提出的目标是,将国民收入的3%用于科研。由于国际经济发展的影响,这一目标在实践当中受到影响,研发经费的增长低于60年代,但到1975年,日本的研发经费总额还是达到2.62万亿日元,占国民收入的2.11%,超过了法、英两国的研发经费总额,步入科技大国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