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兴旺的话语,民族兴旺国家富强句子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08-01 21:36:26

2022年9月16日,**在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题为《把握时代潮流加强团结合作共创美好未来》的重要讲话。讲话引用乌兹别克斯坦谚语“有了和平,国家才能兴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旨在呼吁各方共同参与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秉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推动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和全球发展伙伴关系,以弥补和平赤字、破解全球安全困境,实现更加强劲、绿色、健康的全球发展。

乌兹别克斯坦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固定语句,通常以形象生动的词语和短小精悍、节奏鲜明的句式反映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口语色彩强烈,通俗易懂,富有哲理。谚语“有了和平,国家才能兴旺;有了雨露,大地才能繁荣”,意指只有安全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才能心无旁骛地发展生产,国家才能繁荣富强,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深刻揭示了安全与发展关系的本质,充分体现了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对于和平的无比珍视,以及通过维护和平为国家创造有利发展环境的决心和勇气。

乌兹别克斯坦人长期处于农业文明,向往稳定和安逸的生活。乌兹别克斯坦地形东高西低,领土的大部分为平原和海拔较低的盆地。其中,东部地区占总面积的21.3%,分布着常年积雪的群山和河谷盆地,夏季融雪注入河流,适于农业生产。乌兹别克斯坦人的祖先一直在这里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代代沿袭着定居的农耕生活。15世纪末16世纪初,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开始大规模进入中亚地区,在撒马尔罕建立了昔班尼汗国,占领了两河(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在昔班尼汗国短暂统治后,游牧民族开始同当地的定居民族融合,放弃游牧生活,转而从事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成为了现代乌兹别克斯坦人的主体。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谚语中,反映农业文明特有和平观念的谚语还有很多,如“和平安定是灵丹妙药”“和平安定是富足富裕的同伴”等。

乌兹别克斯坦人爱好和平,但却因乌特殊的地理位置,饱经战乱之苦。乌兹别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中欧中亚交通要冲的十字路口,著名的“丝绸之路”古国,对外经贸联系和各种文化交流活跃。乌兹别克斯坦曾先后受到波斯人、马其顿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以及沙皇俄国的征服和统治,直到1924年作为加盟共和国并入苏联后,才结束了长期动荡,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才有了根本保障。1991年,乌兹别克斯坦宣布独立,开启了自主建设发展的新征程。在乌兹别克斯坦的谚语中,充斥着大量反对战争、保家卫国、渴望和平的谚语,如“战争带来别离,和平带来欢聚”“只有故乡平安无恙,你才能够焕发容光”等。

获得独立的乌兹别克斯坦人知道和平的来之不易,对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倍加珍惜,积极推动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事业取得丰硕成果。31年来,乌始终坚持从本国国情出发制定国家发展战略,不遗余力地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和开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基于五项原则的“乌兹别克斯坦发展模式”,即经济优先、国家调控、法律至上、循序渐进和社会保障。以该模式为指引,乌将改革国家管理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维护司法独立、实现经济自由化和保障国家安全等作为五大优先发展方向,致力于复兴民族精神和宗教传统,提高社会宽容度,增进族际交往,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事业不断发展,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2021年,乌兹别克斯坦GDP同比增长7.4%,达到692.4亿美元,与1992年独立之初相比,增长了近5倍。

中华民族受农耕文化影响同样很深,也有诸如“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的说法,来阐释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对于国家实现繁荣富强、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这句话出自唐代著名历史学家吴兢的《贞观政要》,是唐太宗对隋朝灭亡原因分析后的经验总结,意指治理国家就好比栽树,根本不动摇,就能够枝繁叶茂。唐太宗认为,隋朝灭亡固然与隋炀帝的横征暴敛、搜求不止有关,但其东征西讨、穷兵黩武,导致劳民伤财也是重要原因。他表示应引以为戒,并提出“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正是唐太宗吸取了隋朝灭亡的教训,注重休养生息、恢复国力,才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贞观之治”。针对和平环境的重要性,**深刻指出,“贫瘠的土地上长不成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没有和平,冲突不断甚至战火纷飞,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等都会沦为空谈”。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乌兹别克斯坦与中国虽然并不相邻,但却凭借着对和平的相似理解和共同追求,在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中,在伟大的丝绸之路见证下,友谊之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特别是自乌兹别克斯坦独立以来,中乌始终相互尊重、睦邻友好、同舟共济、互利共赢,成为彼此交心的好朋友、共同发展的好伙伴、文明对话的好榜样、相互帮扶的好兄弟。中国连年成为乌第一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来源国。两国人文交流不断深入,开展了艺术节、文艺展播、展览、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在联合考古、互派留学生、翻译出版书籍、拍摄电影、译播电视剧、开展地方交往和人员培训等方面合作持续推进,架设起连通两国人民心灵的友谊之桥。2018年,中乌首部联合拍摄的电影《梅罗兹》亮相上合组织国家电影节并大放异彩。2019年,中乌联合考古成果展“月氏与康居的考古发现”在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行,80组(件)于撒扎干遗址和拉巴特遗址发掘的金银器、铜器、铁器、玻璃、玉石、玛瑙等文物首次展出,用最新的考古成果续写了中乌两国友好交往的历史。2022年,电视中国剧场落地乌兹别克斯坦,《创新中国》《如果国宝会说话》《狄仁杰》《一路“象”北》等一批反映新时代中国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精品节目,在乌有关电视媒体黄金时段播出。目前,乌青年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热情空前高涨,中国也有越来越多的青年希望通过学习乌兹别克语了解乌历史和文化。在应对世纪疫情过程中,中乌相互提供抗疫物资,联合生产疫苗和抗新冠病毒特效药,充分体现了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高水平,充实了共建“健康丝绸之路”合作内涵。

中国有句谚语,“力生于团结,事成于和睦”,意指团结一心才有力量,和睦相处才能把事情办好。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和30年的互利合作表明,中乌加强全面合作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只要中乌牢记建交初心,把握历史机遇,在国家发展振兴的道路上继续携手前行,朝着构建中乌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目标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在各自的土地上书写新的历史,创造新的辉煌。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