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的农夫犯了什么错误,守株待兔农夫被嘲笑的原因是什么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0-25 22:44:32

1 、 (对错题) 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

第二步,卡尔•马克思,全名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第一国际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马克思生于1818年,故2018年为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因此,本题正确。

2 、 (多选题) 由于我国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盲目地制定城市规划,造成了大批耕地流失,不仅影响了粮食产量,也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从哲学角度来看,上述内容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事物之间无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C.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人们无法改变

D.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正确答案: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B项、D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题干材料中谈到“盲目制定城市规划”导致“粮食产量”受损和“国民经济”受影响,说明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BD项正确。

因此,选择BD选项。

拓展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客观性。

A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条件性。联系的条件性指任何事物的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改变。A项错误。

C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具有多样性,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整体与部分的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一世界观方法论要求我们用综合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C项错误。

3 、 (单选题) “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所犯的错误在于混淆了( )之间的关系。

A.偶然性与必然性

B.现象与本质

C.可能与现实

D.原因与结果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兔子撞上木桩而死,被农夫拾获,这只是一个偶然事件,但是农夫却继续每天等兔子撞木桩,错误地把它当做了一个必然事件,农夫将偶然事件与必然事件之间的关系混淆了。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题干中并没有体现本质和现象的关系。B项错误。

C项: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题干中并没有体现现实与可能的关系。C项错误。

D项: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题干中并没有体现原因与结果的关系。D项错误。

4 、 (对错题) 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是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合著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他们在这部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他们指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本身。”

5 、 (单选题)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A.是否存在决定思维

B.是否承认思维正确反映存在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根据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所以,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是否存在决定思维。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否承认思维正确反映存在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项: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所以,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而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D项: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不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6 、 (单选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的关系问题。

A.思维和存在

B.物质与运动

C.理想与现实

D.理论与实践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哲学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史的基础上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即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哲学体系的基本问题,基于以下方面:(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必须回答的问题;(2)研究和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核心;(3)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派别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全部哲学中具有不可超越性,是区分不同哲学派别的唯一标准。因此,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项正确,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B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3)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B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C项:理想作为一种思想,可以为我们指导存在的方向,塑造属于我们的现实。现实作为一种客观现像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现实的认知,这种认知可以作为一种依据,促使我们塑造正确的理想以及确立在现实中如何完成我们的理想。可以说理想是方向,现实是我们走向理想的必要历程。理想与现实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D项: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即实践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理论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错误的理论则有阻碍作用。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的,不能任意割裂两者的辩证关系,孤立地强调一个方面。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D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7 、 (单选题) 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把握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度是判断事物是质变还是量变的根本标准。事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就属于质变。注意分寸,防止过犹不及,体现的是适度原则,要把握好事物的度。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质量互变规律: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第四,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

8 、 (多选题) 人工智能是( )的过程

A.无意识的

B.机械的

C.化学的

D.物理的

正确答案:ABD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ABD项: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1)人工智能的含义:人工智能是指用机械或电子计算机来模拟和代替人脑的某些智能。(2)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意识同人工智能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区别。由于意识和信息都是物质的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但是,人脑和电脑的活动机制具有根本不同的特性。人的生命有机体是人脑存在和活动的基础,人脑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精神活动,人类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人工智能模拟人脑的思维活动,是纯粹机械的、物理的、电子的过程;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人工智能没有社会性。意识的出现既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人工智能不具有这种创造性。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是无意识的、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因此,ABD项符合题意,因此当选。

因此,选择ABD选项。

拓展C项:化学变化是指相互接触的分子间发生原子或电子的转换或转移,生成新的分子并伴有能量的变化的过程,其实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生成。人工智能是物理的过程而非化学的。C项不符合题意,因此不当选。

9 、 (对错题) 世界统一于存在。(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史观知识。

第二步,恩格斯指出,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命题,因为不仅物质是存在,精神也同样是存在。但是,精神是物质世界的反映。所以,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而不是存在。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其实是杜林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坚决批判的。题干表述错误。

因此,本题错误。

10 、 (单选题) 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重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机遇是外因,主观上端正态度、“迎接挑战”是内因。机遇来临时,主观能动性驱使人去“迎接挑战”,才能“抓住机遇”;反之,如果人主观很积极,却没有合适的机遇得以发挥,也无法成事。“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调内因和外因的作用都要重视,强调内外因的协调统一,即主观和客观的统一。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A项、B项:“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调内因和外因的作用都要重视。A项、B项表述片面化,不当选。

D项: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只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D项是强调外因发生作用的方式,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强调内外因的协调统一。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①内部矛盾:内因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②外部矛盾:外因指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外部矛盾。

③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11 、 (单选题) “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表明:

A.人的意识先于物质存在

B.物质是意识的反映对象

C.物质对意识有决定作用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正确答案:D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句话说明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使另一种物质的东西具体形态发生改变,体现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因此,选择D选项。

12 、 (单选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

A.物质和运动关系的问题

B.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问题

C.思维与存在关系的问题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的问题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曾经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①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何为第二性(本体论)——划分唯物主义(者)和唯心主义(者);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认识论)——划分可知论(者)和不可知论(者)。C项正确。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A项:所谓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离开物质的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离开运动的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观点。A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B项:实践与理论的关系表现为:①实践决定理论。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②理论对实践有能动的反作用。理论产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真理和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推动作用。题干中没有体现实践与理论的关系。B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D项:辩证法即思辩与实证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用形而上学的观点看问题,势必导致唯心主义,原因是形而上学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不符合客观实际,并进而夸大主观的作用。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D项与题意不符,不当选。

13 、 (单选题) 2019年,进入农历己亥猪年,不但有商家推出猪年迎客活动,还有金店、饰品店、玩具店等趁机推出的和猪年元素相关的商品。为了迎接金猪福气,祈求诸事顺通,不少市民选择买个金猪吉祥物,图个吉利。市民的这种做法主要否认了事物之间联系的:

A.普遍性

B.多样性

C.客观性

D.条件性

正确答案:C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并选错误项。
第二步,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其中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坚持联系的客观性,即是在联系的观点上坚持了实践论。题干中市民为了迎接金猪福气,祈求诸事顺通,而选择买个金猪吉祥物,图个吉利,就是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C项与题意相符,当选。
因此,选择C选项。

拓展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的内部不同的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
②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③联系具有条件性。任何事物的具体联系都依赖于一定的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联系的性质、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14 、 (对错题) “吾心即宇宙”属于唯物主义。(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哲学知识。
第二步,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世界统一于精神。
“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是中国宋代哲学家陆九渊的重要哲学命题。意思是认为自己的意识就是世界的本原,世界随我的意识存在而存在。“吾心即宇宙”属于唯心主义。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15 、 (多选题) 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其哲学科学依据有:

A.大气运动尽管很复杂,但有规律并可以认识

B.大气运动的偶然性逐渐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

C.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提高

D.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使人们完全掌握了大气的运动规律

E.人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具有无限性,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源于人们对大气运动的规律的认识的深化

正确答案:ACE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要求我们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A项:大气运动尽管很复杂,但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还是可以预测气象天气,说明了大气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并可以认识。A项正确。
C项:题干中“随着气象预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够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让人们更好的认识大气运动的内在规律,人们认识这些规律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C项正确。
E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能作出更精确和更长期的气象预报,说明人们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对大气运动规律的认识在逐步深化。E项正确。
因此,选择ACE选项。

拓展

B项:虽然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必然规律和偶然现象的统一体,因此大气运动的偶然性不一定向有规律的必然性转化。B项错误。
D项:科学技术虽然发展迅猛,但还未使人们完全掌握了大气的运动规律,“完全”说法太过绝对。D项错误。

16 、 (对错题)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所以,“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表述准确。
因此,本题正确。

17 、 (对错题)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逻辑证明也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认识论知识。
第二步,在唯物辩证法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逻辑证明可以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了检验理论的真理性和普通性的作用。但是逻辑证明只能回答前提与结论的关系是不是符合逻辑的问题,而不能回答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的问题。逻辑证明不能取代实践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因此,本题正确。

18 、 (对错题) 先有设计图纸,后有高楼大厦,这说明意识也决定物质。(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论知识。
第二步,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先有设计图纸,后有高楼大厦”这句话强调人们在精神作用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体现了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这只是意识能动性的体现,并不能说明意识决定物质。
因此,本题错误。

拓展

意识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主动的、有目的的,具有选择性。意识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具有与一定目的相联系的计划性。

19 、 (对错题) “世道必进,后胜于今”体现了事物是不断发展的,要坚持发展的观点。(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世道必进,后胜于今”意思是万事万物都是在向前发展的,后世的一定会强于现今的事物。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上升,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因此,本题正确。

20 、 (单选题)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刚要用在刀刃上”、“工作要做到点子上”。这些说法说明:

A.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C.要集中力量解决特殊矛盾

D.要善于解决次要矛盾

正确答案:A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知识。
第二步,“牵牛要牵牛鼻子”,“工作要做到点子上”,“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刚要用在刀刃上”,“打蛇先打七寸”等俗语体现了主要、次要矛盾关系原理,说明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因此,选择A选项。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