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0-28 07:03:58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1)

太极拳简史

李新方

清同治六年(1867),李亦畬《太极拳小序》初稿云:“太极拳始自宋张三丰”,而在光绪七年(1881)的定稿中,则改为:“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此文开太极拳史学研究之先河,而后近二百年来,对于太极拳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研究方法问题还没有解决。史学研究的方法,一般是按体例划分的,古代史学如编年体(春秋体)、左传体、通史体(传纪体)、断代体、通鉴体、纪事本末体等,现代史学多为史论体。

所谓史论体,就是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历史,一般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不同阶段,还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初级阶段逐步走向高级阶段的,太极拳的起源和发展也是如此。参照现代史学的研究方法,我们也可以把太极拳起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早期的经验太极拳、现代的科学太极拳、当代的大众太极拳等不同历史阶段。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2)

一、早期的经验太极拳

早期太极拳,亦称经验太极拳。其历史断代,应从远古时期,到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细检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的各种创拳或传拳之说,参阅持各种不同观点的太极拳史学家之论述,不难对早期太极拳的主要特点作出以下归纳。

1.都没有提出“太极拳”这个名称。太极拳史学家徐震《太极拳考信录》说:被认为在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创造的太极拳,“于所受之拳法,虽改其套路,不改其长拳短打等旧名。且此等名目,皆通俗而质直,其意味亦复相类”(第十二),“是长拳由来甚古,初无太极拳之名”(第十九),“初不名太极”(第四),“绝不名太极”(第十二)。

持陈王廷创太极拳之说的顾留馨在《太极拳术》一书中也说:“陈王廷所作《拳经总歌》和其遗词‘闷来时造拳’,都未明言其所造拳命名为‘太极拳’,陈氏后裔从何时起釆用‘太极拳’名称,有待继续考证”。而中国文化历来是强调正名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故名称决不仅仅是形式上的问题。

2.都没有留下直接运用太极学说总结技击经验之有关拳理拳法的文字。被认为早于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的“旧谱,多为歌诀,罕涉理法”(徐震《太极拳考信录》第十),“拳谱多言拳架,即言理法,语亦粗涩,而不明畅”(第十九),“其文散漫多浮词”,“杂显见于之粗法”,“有识者自能辩之也”(后序)。

3.都没有体现太极拳主要技击特点的记载。从流传至今的各种拳架和打手法来看,被认为早于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的太极拳,更多表现为王宗岳拳论所指出的“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和“双重之病未悟耳”等不符合太极拳原理的打法,而之后的太极拳则多表现为“四两拨千斤”,“耄耋能御众”和“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等太极拳技击特点。当然,我们不能只从某位拳家的技击风格而论其所习拳派,但从总体观察,不难得出以上结论。

因此说,早期太极拳是经验太极拳。根据以上特点,我们可以从史料文献和流传至今的武术中,找出更多的早期太极拳,而且有些记载和流传至今的武术,比诸多造拳之说中所提到的早期太极拳,似乎太极技术含量更高一些,这也正是有关太极拳最早起源的说法越来越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可以看到各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可以互相兼容的。

这里要特别提到戚继光所创拳经三十二势,有学者统计,与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名称相同或相近的,杨式太极拳有十势,陈式太极拳有二十九势,而武式太极拳只有九势。虽然名称相同或相近而具体练法有所不同,但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作为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集大成者,加快了从早期太极拳到现代太极拳转变的历史进程,而《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作为研究王宗岳论之前最重要的太极拳史料文献,是毫无疑问的。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3)

二、现代的科学太极拳

现代太极拳,亦称经典太极拳、科学太极拳。这一历史阶段的开始,以清咸丰二年(1852),武禹襄得王宗岳拳论于河南舞阳县盐店为标志。所谓科学,就是分科研究的学术体系。任何一门科学,都是从早期的经验阶段开始,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经验,形成完备的理论体系后才标志着这门学科的成熟,太极拳作为武术科学也是如此。

因此,经典太极拳即科学太极拳,具体包括两个方面,太极拳经典和经典太极拳。太极拳经典揭示了太极拳的科学原理,而经典太极拳,即符合太极拳科学原理的拳架、器械、内功和打手等,则是实现太极拳科学原理的工艺流程。

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以光绪七年(1881),李亦畬集王宗岳、武禹襄、李亦畬拳论,手书三册传世,标志着这一系统工程基本完成。后世称为《廉让堂太极拳谱》,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太极拳理论著述和史料文献。王武李拳论作为太极拳各流派和武界公认的经典,说明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也是凭藉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完成的,而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4)

同时,王宗岳拳论是通过武澄清转交给武禹襄的。还有武澄清、武汝清、李启轩等,也直接参与了研究和写作活动,他们的拳论虽然没有最后被列入经典,但在今天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他们的一些观点也很有可能被经典文献吸收,或对经典理论的形成有所促进,如李亦畬《走架打手行工要言》中,就有“胞弟启轩尝以球譬之”一段。还有许多没有直接参与经典理论研究和写作的太极拳家,如陈长兴、陈清平、杨禄禅、杨班侯等,以及更多没有留下姓名的人物,他们的实践活动都为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提供了研究资料。

在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的同时,由杨禄禅、武禹襄所创的两种不同风格的早期太极拳绵拳,都釆用了太极拳这一科学名称,分别发展成为杨式太极拳和武式太极拳。太极拳史学家顾留馨说:“近代太极拳的传布,以杨氏祖孙三代对教材教法创新之力最多,而于拳理的钻研总结,首推武、李,较之王宗岳《太极拳论》之抽象性概括,远为具体切实,有继承,有发展,乃能自成一家”(《武式太极拳简介》)。杨禄禅的长子凤侯早卒,次子班侯“从武禹襄学,并得传王宗岳拳谱及武氏的部分著作,艺愈精进,在北京颇负盛名”(顾留馨《太极拳术·各拳派的代表人物》)。

另据唐豪、顾留馨《太极拳研究·武禹襄传》:“禄禅次子钰,字班侯,从禹襄读书,禄禅尝问班侯读书之质禀如何,禹襄以为读书不甚聪敏,习拳极为领悟。禄禅遂请禹襄多课以拳技。故班侯之技多得之禹襄”,“杨式所传有大架小架之别者,以班侯学于禹襄者为架式紧凑之故”。经武禹襄之兄武汝清引荐,杨禄禅到北京教拳,全佑先从杨禄禅习拳,后拜其子杨班侯学艺。全佑传其子吴鉴泉(1870~1942)杨式小架,吴鉴泉学而化之,而创吴式太极拳。杨禄禅三子健侯在北京传其父大架,至健侯之子杨澄甫(1883~1936)流传甚广,后称杨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在于,是在太极拳经典理论建设的同一历史事件中产生的,故与太极拳经典理论有着更多的内在联系,是太极拳经典理论的具体化。武禹襄传其甥李亦畬、李启轩和弟子杨班侯。李亦畬传郝为真、葛显斋和其子李宝廉、李宝让。郝为真传孙禄堂、李圣端和其子郝月如,孙禄堂(1861~1932)融入其他拳术而创孙式太极拳。

葛显斋(葛福来),幼习家传早期太极拳八方捶,在武林中有“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之称,慕李亦畬之技,先后两赴广府,从李亦畬学艺八年,与八方捶等技融会贯通,拳艺臻于化境,弟子众多,以其内弟霍梦魁技艺最精。霍梦魁经葛师引荐,又两赴广府,受教于李亦畬之弟李启轩,东北沦陷后,应中共地下党员巩天民之请,设场沈阳,把武式太极拳传入东北地区,得传者有祁春生、李永康、陈渭同等。

到1928年,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1887~1957)到北京教拳,展示了与以上流派不同的另一种风格,武术诗人杨敞赞曰:“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絲劲势特刚强”。自清末民初以来,太极拳的不同流派逐渐形成,而太极拳的正式分派,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遂有“五大派”之说。近些年来,加上陈清平的弟子和兆元所传的和式太极拳,称为“六大派”。

实际上,太极拳远不只六大派,如程廷华所创程式太极拳等。程廷华,八卦掌名家,研创直趟八卦多年,从杨班侯学太极拳后,与直趟八卦融会贯通,创八卦太极拳,传祁春生,后世称程式太极拳。还有杨禄禅的弟子李瑞东(1851~1917,由王兰亭代师传艺)所传的李式太极拳等许多流派。

从今天所见的太极拳各流派,大多都是在早期太极拳的杰出代表、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以王宗岳《太极拳论》为代表的太极拳经典传世后,普遍接受了太极拳这个名称,并按照太极拳经典所揭示的科学原理,完成了从早期的经验太极拳,到现代的科学太极拳之历史转变,正如顾留馨《太极拳术·王宗岳与太极拳》所说:“太极拳各流派的出现,均在王宗岳《太极拳论》之后,而各流派均把王宗岳《太极拳论》奉为经典”。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5)

三、当代的大众太极拳

当代的大众太极拳,亦称简化太极拳,又与经典太极拳并称现代太极拳。这一历史阶段,从国家体委运动司1956年创编的《简化太极拳》开始。所谓简化,就是为了推广普及的需要,“把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套路进行了整理”,“以期使初学者易学易练,易于掌握”(《太极拳运动·重版前言》)。

这里的“群众中流传较广的原有太极拳”,主要指杨式太极拳。在冷兵器时代,武术属于军事技术,而在现代则划入体育项目。现代体育基本分为两大类:大众休育和竞技体育。很明显,为适应群众健身需要而创编的简化太极拳一类,属于大众体育,故称大众太极拳。

由于大众太极拳都是新编套路,相对而言,原有“五大派”等,则称为传统套路。又由于这些新编套路为国家体委创编,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故在各类比赛中称为规定套路;而传统套路由于师承不同,又以技击为主,大多不重外形,没有统一标准,只存在技术水平高低的差别,故在比赛中列入自选套路。

(一)大众太极拳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健身套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已形成24式(即最初的简化太极拳)、48式、88式太极拳和32式太极剑四个健身套路,以及太极推手。虽有推手,但目的在于“借助两人的协作,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增强体质”(《太极拳运动·太极推手》),这与“原有”的推手是有明显区别的。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对原有太极拳的形和意都作了简化,目的在于突出太极拳的健身作用,《太极拳运动》第一章概述部分,用了很大篇幅阐述太极拳的生理保健作用和要求,在广大群众的习练中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第二阶段是竞赛套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期,陆续编出了“五大派”竞赛套路和42式综合套路、42式太极剑。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突出太极拳的表演功能,对动作外形作了强化和夸张,似可列入竞技体育,有时也曾作为竟技体育由专业运动员参赛,但基本上不讲用意,而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武术(或体育)的最主要特点在于是以练意为主的,特别是在平时习练和大多数比赛中,与健身套路习练者为同一人群,即健身队伍,故仍属于大众太极拳。

有些习练者身体出了问题,正是因为分不清健身套路与竞赛套路的差别,按照表演的要求练健身,事得其反是在所难免的。

太极拳哪个朝代最早,太极拳是哪个朝代确定的名称(6)

第三阶段是段位套路。是本世纪初为了适应武术段位考试的需要编出的,其中列入和式太极拳,称为“六大派”。每一派都包括一至六段,每段的技术内容包括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和拆招三部分。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传统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对各流派的拳史和攻防的简单技法作了一些介绍,但对练和拆招属于武术的一般训练方法,与传统太极拳的打手(或推手)虽有相通之处,而实际上存在本质的差别,故仍属于大众太极拳。

(二)大众太极拳对太极拳最早起源的研究成果。《太极拳运动·重版前言》说:“太极拳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和斗争实践中,创造并发展起来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这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说明太极拳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之力所能创造的,是对太极拳史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三)大众太极拳与早期太极拳之异同。在今天,凡是称为太极拳的,只有大众太极拳和经典太极拳(传统)两大类。因为,在王宗岳拳论传世之前的早期太极拳,清末民初以来已转变为经典太极拳,只有不叫“太极拳”的太极拳,才是早期太极拳。

今人要想研究早期太极拳,并与大众太极拳作以比较,最方便的办法是参阅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且此书图文并茂,有人曾根据此书编出了套路。大众太极拳与早期太极拳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是部分地具备太极拳的技术内容。

而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一是大众太极拳有太极拳之名,早期太极拳无太极拳之名。二是大众太极拳属于体育,以健身、娱乐、表演、参赛、考段等为主要功能;早期太极拳属于军事技术,以*敌立功保命为主要功能。三是大众太极拳的习练者以中老年为主,早期太极拳习练者主要是部队官兵和立志报国的青少年。

(四)大众太极拳与经典太极拳之异同。其共同之处是,同为现代的科学太极拳,都叫“太极拳”,都有完备的学术体系,都认为王武李论是太极拳的经典理论。而其不同之处,则不能完全根据所习套路来区分,应根据习练者在走架打手中所表达的太极技术含量之多少加以鉴别。

所谓太极技术含量,是指王武李论所提出的太极拳之理法要求。能够基本做到这些理法要求的,所习虽为24式等规定套路,也是经典太极拳。相反,如果基本上做不到王武李论所提出的太极拳之理法要求,甚至根本不了解这些要求的,只有太极拳之形,而无太极拳之意,所习套路不论是规定还是传统,也不论是哪一派,都是大众太极拳、简化太极拳。

事实上,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体委创编24式后,许多太极拳家积极响应号召,对新学员先教此拳,老前辈当年教的24式至今还在流传,所表达的太极技术含量与传统套路并无明显差别。毫无疑问,大众太极拳对于太极拳的推广普及功不可没。但得形必求其意,作为习练者既得其形之后,就应当认真钻研王武李论并用于练拳实践,实现从大众太极拳到经典太极拳的转变,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益处。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