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哪项如果为真,不能构成上述决定的前提条件?
(A)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
(B)B市环保局的公务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
(C)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由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
(D)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是采用汽车出行的方式
本题正确率59%,易错项为D
本题问法比较少见,问的是「不能构成 前提」的。这种问法的潜在含义为:
本题4个选项中的3个都能够进一步补充B市环保局做出决定的依据,只有正确选项和无法支持决定。
逻辑链:
「A教改汽为自」→「B环改汽为自」,原因是「A教改汽为自后汽车使用率降低,B环认为这样能缩减财务开支」。
即逻辑链的核心为「改汽为自,能缩减财务开支」。
A「自行车出行的方式结合B城市的地理环境以及道路交通状况是可行又可取的」说明「B市适合自行车出行」,增强了「改汽为自,能缩减财务开支」的论据。
B「B市环保局的公务人员规模和已有公车数量与A市教育局相近」说明「A教B环的人员、汽车规模类似」,没有从出行角度、办公效率等角度探讨「改汽为自」是否会产生影响,对B市环保局做出的决定没有影响。
可以从反面角度思考,「B环和A教」如果在出行方便程度、办公效率等角度都支持「改汽为自」,但A教有100人、公车5辆,B环有200人,公车15辆,能通过这个「人员和规模不同」就否决「改汽为自」的措施吗?显然是不可以的。
因此B不能构成结论的前提,正确。
C「较近距离的公务活动由自行车取代汽车不会影响办公效率」说明「改汽为自负面影响小」,增强了「改汽为自,能缩减财务开支」的论据。
D「B市环保局原来的公务活动主要是采用汽车出行的方式」说明「改汽为自」这个措施是有必要的。
从反面角度考虑,如果「B市环保局99%的公务都不需要汽车出行」,那么这个措施就缺乏针对性,因此D能够支持「改汽为自,能缩减财务开支」的论据。
九、不要纠结逻辑链是否符合实际相对而言,如果A教和B环人员和公车规模都非常接近,对于改革参照来说肯定是好事,但并不能构成B环决定的前提。从「最强程度」的角度理解,本题B选项属于「无关或微弱支持」项,其程度是非常微弱的,达不到「构成前提」的程度。
本题需要注意理解「不能构成前提」这种问法的解题关键。
(2011国考113题)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人际交往之中,一个人只有先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试想,如果一个人根本不了解你,他如何值得你信赖呢?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
(B)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
(D)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
由此可以推出:
(A)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
(B)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
(D)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
本题正确率57%,易错项为C
逻辑链:
①「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
②「任何人」只信赖「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
A「只有信赖自己,才能信赖别人」显然错误,由②可知「任何人」只信赖「了解他的人」,也就是说只要「别人」符合「了解他」的前提即可,不需要「信赖自己」。
B「不了解自己,就不会被任何人信赖」正确。
由①可知「了解自己」才能「了解别人」,因此「了解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前提,「不了解自己,就一定不能了解任何人(包括自己和别人)」
注意逻辑判断的叙述一定毫无疑问正确,不要去纠结根据①的推论是否符合实际。
由②可知「任何人」只信赖「了解他的人(包括他自己)」,已知「不了解自己,就一定不能了解任何人(包括自己和别人)」,因此存在下面的逻辑链关系:
「不了解自己」→「一定不能了解解任何人(包括自己和别人)」→代入②可知,「不会被任何人信赖」。
C「他充分了解你,所以他值得你信赖」是本题的易错项,利用了题*一个文字陷阱。
由题干叙述可知,「任何人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这句话可以用「苹果理论」进行简化,例如:(在水果中)小明只吃苹果。
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明除了苹果之外,不吃其他的水果,但这并不代表小明能吃掉所有的苹果。同样,「任何人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不代表「充分了解你的人一定值得信赖」。
D「充分了解自己,就可以获得许多人的信赖」同样错误,「了解自己」是「了解别人」的前提,「了解别人」是「被别人信赖」的前提,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D属于「只要……就」的句式,显然不符合实际。
十、全面综合考虑题*问法如果对「逆否命题」、「充分必要条件」掌握得非常熟练,本题可以用这类方法去做。使用「苹果理论」进行简化,使用「只要就」、「只有才」的句式来帮助自己理解是很好的方法。
一定要理解「任何人也只信赖充分了解他的人」中「只」的含义。
(2010国考85题)以下是一则广告:
本网络文学培训班有着其他同类培训班所没有的特点,除了传授高超的写作技巧、帮助同学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角和宏观视野、丰富学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涵养外,还负责向毕业班学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就业咨询。去年进行咨询的毕业班学员,100%都找到了工作。为了在网络文学创作事业上开创一片天地,欢迎加入我们的行列。
为了确定该广告是否可信任,以下相关问题必须询问清楚的是:
I.去年共举办了多少期这类培训班,共有多少学员毕业?
II.去年有多少毕业班学员进行了就业咨询?
III.对于找到工作的学员,就业咨询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IV.咨询者找到的是否都是网络文学创作工作?
(A)I、II、III和IV
(B)I、II和III
(C)II、III和IV
(D)III、 IV
为了确定该广告是否可信任,以下相关问题必须询问清楚的是:
I.去年共举办了多少期这类培训班,共有多少学员毕业?
II.去年有多少毕业班学员进行了就业咨询?
III.对于找到工作的学员,就业咨询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IV.咨询者找到的是否都是网络文学创作工作?
(A)I、II、III和IV
(B)I、II和III
(C)II、III和IV
(D)III、IV
本题正确率47%,易错项为C
本题问法比较独特,要求在广告可信任的前提下中补充多个条件(同时可能要排除无关条件)。也就是说,本题关于「广告可信任程度」,要考虑两个方面:
一是广告前半部分的宣传词,即「传授高超的写作技巧、帮助同学打开认识世界的多维视角和宏观视野、丰富学员的文化知识和艺术涵养」部分,可概括为「培训班水平很高」。
二是广告后半部分重点宣传的优势,也也就是通过给「毕业班学员」提供「就业咨询」帮助100%就业,其逻辑链为:
「就业咨询效果好」→「100%找到工作」
也就是说,需要了解广告有没有存在虚假宣传、偷换概念的情况,也要考察其宣传的逻辑链是否成立。
逐一分析4个条件:
I.去年共举办了多少期这类培训班,共有多少学员毕业?
单独看I,可发现I中说的是毕业人数。为方便理解,可以假设三种情况:
a.去年举办了1期培训班,每期100人,共有100名学员毕业。
b.去年举办了100期培训班,每期20人,共有2000名学员毕业。
ab两种显著不同的情况,对
「就业咨询效果好」→「100%找到工作」的逻辑链条都没有影响。
然而还可能有极端的情况c,即:
c.去年只举办了1期培训班,且人数极少(假设只有3个人),共有3名学员毕业。
这种极端情形同样符合广告宣传,但此时的宣传显然不可靠,例如这3人都是「托」。因此,考虑到极端情形,必须了解开班和学员毕业情况。
II.去年有多少毕业班学员进行了就业咨询?
单独看II,如果人数较多的话,例如有100名或1000名学院咨询,都不影响其结论。但如果只有3个人,那广告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原因同I。
结合I、II之后,就可以发现两者能够反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即「去年有多少比例的毕业班学员进行了就业咨询」?
即使毕业人数和咨询人数都很多,如果有1000人毕业,只有100人进行了就业咨询,那说明该培训班很可能只针对学习成绩比较好、容易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咨询。
也就是说,该培训班广告宣传中的「去年进行咨询的毕业班学员,100%都找到了工作」这句话,可能故意忽略了「培训班只针对学习成绩比较好、容易就业的学生提供就业咨询」这个条件,广告有避重就轻、虚假宣传的嫌疑。
III.对于找到工作的学员,就业咨询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显然III是必须了解的。如果找到工作的学员认为就业咨询用处不大,就直接否定了广告宣传的逻辑链。
当然,原文中4个选项都有III,也说明出题者认为这是最容易理解的条件。
IV.咨询者找到的是否都是网络文学创作工作?
IV和I、II一样,针对的是「该广告是否可信任」的角度。如果咨询者大部分找到了其他工作,虽然并没有否定广告宣传的逻辑链,但反映了广告隐瞒了事实,即:
「就业咨询效果好」→「100%找到工作(但没有告知的事实是,大部分人找到的工作和培训的内容无关)」
如果属于这种情况,则说明该培训班存在「邀功求赏」的虚假宣传,把不属于自己的好事安在自己头上,即广告不值得信任。
因此4个条件都需要充分了解,A选项正确。
十一、经典的「只要就」和「只有才」逻辑本题的问法是「广告的可信任程度」而不是「咨询就业的效果是否成立」,因此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全面。本题I、II如果不考虑极端情况看似为无关项,但两者结合就可能存在虚假宣传。
(2010国考86题)在由发展中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因此,储蓄率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
由些可以推出:
(A)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跨越
(B)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
(C)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
(D)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2010国考86题)在由发展中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就目前来说,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因此,储蓄率高是当前经济发展中的一种正常而合理的现象。
由些可以推出:
(A)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跨越
(B)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
(C)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
(D)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
本题正确率59%,易错项为B
逻辑链:
①在由发展中国向经济发达国家前进的过程中,大量资本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条件,而高储率是获得大量资本的必要条件。
①可概括为「只有大量资本支持,才可能向经济发达前进」,「只有高储蓄率,才可能获得大量资本」。
②中国正处于经济起飞时期,储蓄率高正常而合理。
②可概括为「中国经济向经济发达前进,根据①推出储蓄率高正常而合理」。
A「有了大量的资本支持,就可以实现由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的跨越」对应描述是①中的「只有大量资本支持,才可能向经济发达前进」
A把「只有才(必要)」说成了「只要就(充分)」,错误。
B「有了高储蓄率,就可以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对应描述为①中的「只有高储率,才可能能获得大量资本」。
B同样把「只有才(必要)」说成了「只要就(充分)」,错误。
C「如果没有获得大量的资本支持,说明储蓄率不高」对应描述为①中的「只有高储蓄率,才可能获得大量资本」。
因为①是「只有才(必要)」的关系,因此「在高储蓄率前提下,也可能无法获得大量资本」,因此C描述错误。
D「如果没有高储蓄率,就不能实现向发达国家的转变」对应的是①中的二重逻辑链:
「只有高储蓄率」才可能→「获得大量资本」才可能→「才可能向经济发达前进,转变为发达国家」。
由于①中的逻辑都是「只有才(必要)」,因此D论述的这个逻辑成立,正确。
十二、将复杂的叙述简化为简单的元素本题是非常经典的「只要就(充分)」、「只有才(必要)」条件的推理。如果难以理解「充分必要条件」和「逆否命题」的话,可以将其简化为「只要就」和「只有才」,这样就简明很多了。
通过本题可以学习如何简化含有「充分必要条件」和「逆否命题」等逻辑关系的难题。
(2009国考94题)当受到害虫侵袭时,大豆和其他植物会产生一种叫做茉莉酸盐的荷尔蒙,从而启动一系列化学反应,合成更多蛋白酶抑制剂,增强自身的抵抗力。害虫吃下这种化合物以后,其消化功能会受到抑制。植物生物学家德鲁西亚发现高浓度二氧化碳会导致植物丧失分泌茉莉酸盐的能力,整个「防御通道」由此将被关闭,于是大豆类作物的抗虫害能力便随着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多而逐渐减弱。
由此可以推出:
(A)大豆产量会受到空气状况的影响
(B)茉莉酸盐的主要作用是抵抗害虫
(C)不能产生茉莉酸盐的植物将很难抵御害虫
(D)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增加大豆的抗虫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