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穿线最佳穿法,羽毛球怎么穿线是正确的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0-30 02:31:32

两点撑子

但这已经算比较新的设计了,球龄至少二十年的球友,可能会接触过下图这种旧式撑子。

羽毛球穿线最佳穿法,羽毛球怎么穿线是正确的(5)

羽毛球穿线最佳穿法,羽毛球怎么穿线是正确的(6)

第一代手工穿线工具(图片来自淡路陌蓝)

于是,穿线的过程就可以想象一下斜拉桥的建造原理,先竖起索塔(撑子),再从中间往两边对称拉索建桥(穿竖线)。

羽毛球穿线最佳穿法,羽毛球怎么穿线是正确的(7)

斜拉桥建造原理

第一代的手工穿线从中开始,双向拉线,这种穿法非常科学。但综合整个历史看下来,根据人性本质的限制,科学可能并不是出发点,而是当时因硬件限制才不得不这样做。

如果说以前穿线的种种限制就像海面之辽阔,让你不得不中心建索塔、两侧斜拉索才能建桥,那么穿线机的出现,就等于把难度拉低到在小河流上面建石拱桥,你可以直接从一边建到另一边,不需要再被限定必须从中间开始往两边建了。

更具体地说,就是穿线机在架拍上增加了侧面二至四个点的支撑,从而摘下了撑子这个“紧箍咒”,工厂法的这个魔性也就随即被释放出来。人喜欢走捷径,工厂法迎合了这一点,而走捷径又能降低成本,从而让更多的人一开始就可以消费得起机器穿线,一拍即合。又因当年大家要求的穿线磅数都不高,工厂法的缺点才一直藏在水面下,没有显现出来。我记得90年代,广州当地的羽毛球拍穿线名店一律都是这种工厂法,穿起来速度像飞梭般哗啦哗啦的,反倒给人一种很娴熟、很专业的感觉。一开始,包括我在内,都觉得穿线快即熟,熟就好,身边几乎没人会觉得穿线是一种慢工细活。

流入民间的手工穿线法最初是地方队员带进去的,以前资深球友海眼在蓝天网发过一个帖子。他重温了一下第一代纯手工穿线,自称感觉达到了25磅。自他成功后,论坛里面经常有人挤兑低端机器与野鸡穿线,说还不如海眼用手拉的。穿线机拉线是上世纪90年代从香港引进到内地的,国人总是先从最省事的方式入手,所以工厂法早于YY双线法在大陆站稳脚跟。

赵剑华三支B2大战弗罗斯特的故事,当时写报道的记者提到,当老赵第二把球拍断线后,侯加昌指导急得到处帮他找备用拍。但有球拍赵剑华也不一定打得顺,因为每个运动员当年都是自己给球拍上线,别人拉的感觉不一样。我们当时手工拉线,就很理解这段细节。

穿线就像发电,电站出现前自己发电,出现后,电站供电。更专业的设备出来后,服务外包是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就是第一、二代穿线之间最大的区别所在。

第二代的穿法,应是YY四结所代表的机器穿线

第二代是拉线机成为穿线服务标配后,把第一代好的手艺移植到拉线机上面实现的。

早期的YY穿线指引是针对当年的圆头拍,与两点或者四点定位的拉线机,所以才有“拍头横线不能高于25磅”、“横线比竖线高2磅”的说法,后来六点定位的穿线机是不需要限制这两点的(但想穿好方头拍,则建议适当保留这两项操作)。

我记得1985年从香港买球拍的时候就已经用穿线机拉线,也是单线法。我当时觉得单线法很酷,徒手拉线没办法拉出来。后来知道什么叫工厂法之后,才知道港人穿线师当年也没有免俗,都喜欢简单,哪怕粗暴。穿线机刚出来的时候,有部分人也是不喜欢机器穿线的,比如像我拿香港拉好的新拍子打,打两次左右必断线。原因可能是当年的流行线---魏仁芳代言的Gosen油芯线Hy-O-Sheep,线径有0.8毫米那么粗,而机器的线夹是按0.7毫米左右的尺寸设计的,使用机器穿线则表明必定会伤线。

第一代穿线机有点像第一代iPhone,最成功的是一出来就做到了让你“不好意思说它不好用”,但一开始不好用不等于不是趋势,过了磨合期后马上就全面换代。(这个细节仅代表个人经历。)

工厂法与YY法是同时期的,同属第二代

工厂单线二结法与YY双线四结法差不多同时期进入国内,在中国最早普及的是工厂法,直到国内最早的羽毛球主题BBS--蓝天网成立,大家才知道双线法的好处,并逐渐要求商家采用双线法。而假双线法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国内商家发明的,近几年在网络上终于有了学名——野鸡法。

使用野鸡法的商家,会笑工厂法为什么竖线穿完还要保留那么多余线穿横线,那么长,扯起来多麻烦,不如剪短一点再穿。也会笑消费者,要的不就是四个结么?我穿横线前,剪断线,打多两个结给你瞧瞧,我扯线也省事,你看到四个结也开心,何乐不为?

野鸡法是商家偷工减料的把戏不假,但我们不得不反思,如果消费者不是数着结点数量判断质量,而是看穿线过程标准与否,这种穿法就不会在国内蔓延,直到现在还存在。

张人法是第三代,既是最新一代,也是目前唯一里程碑

所谓里程碑,基础是硬件迭代。但硬件迭代后不一定会出现里程碑,比如穿线机出现后,穿线技术也进入第二代,但因为YY法只是手工法的照搬,而工厂法因简单粗暴,事实上反而是技术退步,野鸡法更是属于“跨掉的一代”。

张人法是第三代,既是最新一代,也是目前唯一的里程碑。其穿法在日本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成型,为什么一直到大概2007年后才系统性地对外输出方法标准?因为这一年,穿线机进入智能年代,在机头与架拍这些重要部件的设计上整体上了一个台阶,如实现数码光学测力加实时恒拉与六点联动同步架拍,如直到现在都被认为是地球上最顶级、最适合穿羽毛球拍的穿线机Yonex ES5-Pro就是2007年上市的。

张人法最大的成就是让人明白球拍拉得好不好并非只看打几个结,而是注重穿线过程的每一个细节。很多人觉得,张人法穿出来的球拍比以前的双线法好用,更保磅,其主要原因是会拉张人法的穿线师大多经过Gosen穿线标准的洗礼,手法严谨。

假设让这些人用双线法拉,也不会相差很大。觉得张人法比双线法要好这一现象,我们可以总结成“倒果为因”,保磅不是因为你看得见的张人穿法,而是因为你看不见但渗透在每一个穿线过程中的张人手法。如果仅是打少两个结就让你明显感觉更保磅,原因只能是你自己的观念先入为主,心理暗示催眠的作用;被区区两个结就能影响到穿线技术,级别太LOW,不值得拿出来探讨。

穿线技术之母不是工厂法,是手工法

之所以会认为工厂法是技术之母,有一定历史背景。因为当时最先买到拉线器的都是工厂,最先掌握用法的是工厂员工,他们率先享受了硬件升级的红利。

在标准缺失的年代,谁先掌握机器的用法,谁就能当老师,哪怕用法欠妥、穿法粗暴。道理好像电脑刚普及的时候,会打字就等于会用电脑,打字员成了第一代电脑师傅,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们手指也是乱放的。

真正的穿线技术之母是第一代手工法,因为在硬件如此受限的当年,都能穿得几乎不影响选手当时的发挥。汤仙虎可以*上网,林水镜可以跳*,赵剑华可以勾出像小白鼠在网带上面爬一样的网前对角球……因为“从中开始”与“横线加磅”等方法,本身就是不管放在哪一代都值得坚持的合理原则,或者说就是技术底线。这几点,反而被工厂法给有意忽略掉了。所以,工厂法与其说是技术之母,不如说是技术之毒,以至于YY的四结法,怎么看都是为了防毒,而不是为了穿线效率。

在地里,野草总是早于庄稼长出来,即使耕作后庄稼已经长成,野草仍然会继续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继续精益求精,让穿法不断极简,在手法上注入灵魂,把99%提高到99.99%。这就是第三代穿线的里程意义——工匠精神终于闪现。

经过这一轮深度讨论,新的穿线技术断代法基本确定下来。

羽毛球穿线最佳穿法,羽毛球怎么穿线是正确的(8)

上一页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