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1931年9月18日夜里,沈阳城东北部炮声呼啸,枪声四起。从那一夜开始,中华民族进行了长达14年的不屈抗争,无数中国青年在炮火中觉醒,勇敢地站在民族生死存亡的最前线,投身到抗日救亡的伟大事业中。
一批投笔从戎苦战到底的青年
詹洪阁抗战文物史料捐赠仪式现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供图
近日,沈阳市政协文史顾问、历史文献收藏家詹洪阁先生将珍藏多年的1931年9月19日至1931年12月间的《东京日日新闻》捐赠给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这批日本老报纸,记录和见证了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武力侵占沈阳和辽宁的累累罪行。
在1931年9月19日出版报纸的一个角落里,刊载着标题为《东北大学学生打倒日本大演说会》的简短新闻,译文大意为:“19日上午8时,东北大学的学生全部到本校讲堂集合,召开打倒日本的大型演讲集会,谴责、控诉日军的侵略暴行,并提出建议当局通电各国,争取国际社会支持,对中国进行援助”,只寥寥数语却是无数东北爱国学生在民族危亡之时不畏强敌,挺身而出,表现出的拳拳赤子之心和英勇斗争精神的真实缩写。
九一八事变三天后,3500余名流亡到北平的东北学生举行集会,宣布成立东北留平学生抗日救国会,并通电南京国民政府,要求“立息内乱,一致对外”。随后,辽宁、吉林、黑龙江留平同学会以及朝阳大学东北同乡抗日会、国民学院东北学生抗日救国会、吉林留平同乡抗日救国会等团体也纷纷宣告成立。
苗可秀在东北大学毕业时留下的照片。东北大学供图
正在北平流亡的东北大学学生苗可秀,虽然已经得到在北京大学借读的机会,但国难当头,日寇步步进逼,让他心急如焚。
1932年,27岁的苗可秀,义无反顾地回到东北,投身抗日前线。他参加邓铁梅部义勇军后,被委任为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苗可秀还成立了“东北民众自卫军军官学校”,培养训练了自卫军中的下级军官,提高了部队的军事和政治素质。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各地纷纷成立义勇军抵抗日寇,但由于缺乏领导大多数都瓦解失败了。苗可秀认为必须组织一个秘密团体,培养骨干,长期坚持斗争。于是,一个新的抗日团体——中国少年铁血军成立,苗可秀为总司令。因为参加铁血军的都是具有强烈爱国心的爱国少年,因而战斗力较强,同时深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到1934年末已经发展到300余人。
随着少年铁血军的声势日益浩大,日寇不得不派重兵围剿。1935年6月,苗可秀不幸落入敌人魔掌,并于7月惨遭*害,年仅29岁。
东北流亡学生和青年组成的抗日队伍,不仅战斗于白山黑水间,在其他的抗日战场中也不乏他们的身影……
九一八事变43天后,冯庸大学义勇军宣告成立,这支由教师、学生组成的抗日队伍还活跃在“一二八”淞沪抗战和热河抗战中。
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在浏河前线。东北大学供图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冯庸大学派出300名师生前往上海,既参加战地救助,也直接参加战斗。为阻击日军在浏河附近登陆,他们与其他抗日力量并肩战斗,同仇敌忾,狠狠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1932年2月中旬,热河战云密布,一触即发。冯庸当即命令同学们停课奔赴前线,并再次打出“冯庸大学义勇军”的旗帜。冯庸率领学生义勇军开赴朝阳一带,协助东北军和其他抗日义勇军阻击敌人。
在东北义勇军中,青年学生成为一支重要力量,除了东北各地的青年学生参加各抗日队伍之外,北平各大专学校及其他地方也都有不少青年学生出关投军。
一次救国图存的“双向奔赴”
90多年前,有一批正值青春年华的年轻人,有的是留学在外的高材生,有的是斗志昂扬的工人领袖,就在这样一个历史节点,他们选择了同一条人生道路——逆行东北,奔赴战场。
九一八事变后,包括热河在内的东北四省,党员和团员总数只有2000人左右,中共中央急派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投身东北抗日第一线。其中,有很多熟悉的名字——杨靖宇、赵一曼、周保中、冯仲云……
26岁的杨靖宇刚从奉天监狱中被营救出来,还没来得及疗伤就申请立即投入到抗日前线。
30岁的赵一曼,结束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转而建立起农民游击队,配合抗日部队作战,“红枪白马”让日伪报纸也为之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