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是指钴料绘画在瓷胎上的应用,之后罩上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成,呈现白地蓝彩的釉下彩瓷器。江苏扬州唐城出土的瓷枕残片和香港冯平山博物馆珍藏的一件据考证出土于河南洛阳的白釉蓝花三足器,虽然不能完全证明青花起源于唐,但是至少告诉我们唐朝时我国已经具备烧制这种高温釉下蓝彩的技术。到了元代,青花瓷器以景德镇为中心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景德镇产出瓷器的主力军,同时也因它独有的明净素雅的民族特色而享誉世界。
景德镇青花瓷花瓶仿古摆件
一、蒙古人“苍狼白鹿”的图腾崇拜
元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跟随政治统治而来还有他们的民族信仰。青花瓷中青与白的苍郁之感正是符合了元王朝“尚白、尚蓝”的审美特点,这与蒙古人的图腾崇拜有关。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的根祖是苍天降生的孛儿帖赤那(苍色的狼)和他的妻子豁埃马阑勒(惨白色的鹿),生有一个儿子叫巴塔赤罕。”这当中关于苍狼和白鹿的的感人传说流传至今,从那时起苍狼成为蒙古族的图腾。
苍色即为蓝色,与白色一起成为蒙古人的永恒之色。这也许和他们世代生活在大草原,头顶蓝天白云的自然环境有关。而把蓝、白两色的祖先传说修入史籍,恰恰说明了这种审美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青花瓷便因蓝色纹饰在白色胎底上的徜徉而深受元统治者的宠爱。
二、时代氛围的渗透作用
元之前的中原之地从来都是在汉族皇朝帝王治理中。以皇权理想为向导,人们追求的是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与之相应的绘画是“成教化、助人伦”等有教寓意义的。在它们占据着绘画艺术主导地位的时代背景下,陶瓷装饰艺术外化在我们眼中就是富丽堂皇的唐三彩、雍容华贵的秘色瓷、黑白分明的磁州窑,总之是渗透着儒家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气质。
这种社会文化上的差异在唐诗、宋词、元曲中给人更显见的感受。读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深感诗人胸中顽强的意志和满溢的豪情。又读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廉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沙堤,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不禁感叹好一番繁华景象。唐诗豪情壮美,宋词婉约享受。青花夜月般的阴柔只有元曲有如此意蕴,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再读乔吉《折桂令·客窗清明》:“风风雨雨梨花,窄索帘栊,巧小窗纱。甚情绪灯前,客怀枕畔,心事天涯。三千丈清愁鬓发,五十年春梦繁华。蓦见人家,杨柳分烟,扶上檐牙。”两首曲中的景致阴柔,给人空灵之感。青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态正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酝酿勃发。
三、苍翠之色合乎道、释
中国文化一直延续儒道释的文化,道释两家清静、无为的思想用青花的苍翠之色表达再合适不过。其实中国瓷器想要表现完美青色的脚步,上至商周有青釉瓷出现为始就没有停止过。梁同书《古窑瓷器》述:“陶瓷以青为贵,五彩次之。”瓷器当中,青花、霁青都是用青料。晋时称之“缥瓷”,唐时称之“千峰翠色”吴越称之“秘色”。之后的宋瓷虽然颜色丰富起来,然而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所产瓷器仍着淡青色,官窑中以粉青色瓷为佳品,此外,哥窑、龙泉窑所造瓷器亦为青色。纵观中国陶瓷历史,国人对青色瓷器的喜爱一代接续一代,青色瓷器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白瓷之上的苍色不仅为蒙古人所爱,也符合中国大众的审美和文人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