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来暑往,草木荣枯。进入三月,惊蛰时节的仲春,气温始终在温暖与冰凉之间摇摆不定,冷暖气流频频交锋,羸弱的暖湿气流在寒潮一路南下的冲击下,化作连绵的阴雨天,只是风多了些许软柔,不再砭人骨髓,但已是万物蠢动,萌芽复苏。这一切都跟中国的季风气候密不可分,当湿热的东南季风被副热带高压催促着从西太平洋探出腰身时,便开启了新一轮季风的“远征”。
惊蛰时节的气温摇摆不定,寒潮频频南下带来连绵阴雨天
说起季风,简而言之就是季节性的风,随季节变迁,风向时而转变。那么季风气候就是由季风支配的气候,属于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夏季受来自海洋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气候具有海洋性;冬季受来自大陆的干冷气流影响,气候寒冷,干燥少雨,气候具有大陆性。
东亚、南亚季风在不同时空的风向示意图
在我国盛行的季风属于东亚季风,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与印度的南亚季风、中南半岛的东南亚季风有很大不同。从成因上而言,东亚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通俗点讲就是夏季亚洲腹地因温度较高,热空气膨胀上升,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受保留在西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影响,夏季季风从副热带海洋吹向陆地(即偏南风或东南风);冬季截然相反,先是蒙古、西伯利亚一带形成冷高压,切断副极地低气压带,蒙古高压与太平洋低压、赤道低压之间存在气压梯度力,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反气旋,吹向东亚的便是偏北风,即风向西北,也就是东亚的冬季风。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造成我国夏季旱涝的天气系统之一。副高是个湿热的高压气团,与周围冷气团相遇便会下雨
只是吹向中国的夏季风也要经过“苏醒”、酝酿阶段,待正式登陆我国大致也到了5月中旬,此时作为接触最前沿的是南海、海南,不过此时取代冬季盛行与此的东北季风的,并不是东南季风,而是西南季风,东南亚也由干季进入雨季,华南地区的汛期也紧随而来。一个月后,随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第一次北跳,东南季风推进到江淮地区,此时华南前汛期雨季结束,江淮地区的梅雨开始并一直持续到7月上旬。此后副热带高压二次北跳,东南季风继续北推到达华北,8月上旬三次北跳再推进到东北,到达45°N附近,这基本是东南季风到达的最北边缘。
400毫米等降水线是中国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分界线,东南的半湿润区受东南及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足够支撑农业发
在这期间,华北的雨季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大致会降下全年50%的雨水。8月下旬随着西伯利亚冷空气的加强和南侵,夏季的东南季风开始撤退,而且两周之内就回撤到长江流域,9月上旬就退回到南海北部,可谓来去匆匆。可即便如此,季风带来的恩惠,足以惠及东亚这片土地上诞生的中华文明。没有季风带来的充沛降雨,地处中纬度的华北、西北将是一片不毛之地;没有季风从南向北的吹拂,热带将会更热,寒带将会更冷,温带很可能会不复存在;没有季风带来的雨热同期,农作物的耕种将举步维艰,水稻根本不可能种植到哈尔滨更北面的呼玛县。这一切都是季风之惠。
多地区普降大雨或暴雨,常导致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图为被洪水冲垮的桥梁,行驶中的火车掉下两节车厢。
但季风并不是只有惠,没有害。冬季,西北季风裹挟着西伯利亚的冷空气频频南下,造成寒冻雪灾,使得我国冬季之冷是同纬度的其他国家所罕见的。而在欧亚大陆的另一端,与我国同纬度的西欧各国没有季风,而是常年盛行从大西洋吹来的西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如春。夏季,东南季风北进的早或晚,强或弱,都会引发洪灾或旱灾。在弱季风年,东南季风北推不到华北和东北,则常导致华北少雨干旱、江淮多雨洪涝,如1998年特大洪灾;而强季风年,东南季风过早北进华北和东北,并会长期滞留,则会导致华北东北持续阴雨,长江流域伏旱,如2013年东北水患。
我国的华南雨季、江淮的梅雨期、华北雨季等都与夏季风向北移动的过程有密切关系。
即便如此,我们还是更受惠于季风带来的湿润和生机。每年的春天,季风在卫星遥感影像上留下的是一幅不断向北推移的绿色梯度图,是一场山河易帜的颜色革命。从南海到漠河,季风吹拂了30个纬度,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苏醒、繁殖、生长、收获、凋零、沉睡。每一年万物复苏、植被返青、作物生长、盛装应和,只待季风的到来。
免责声明:文中个别配图引用网络,如有版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