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小楷《金刚经》
比如从文字结体的角度上来说,欧阳询被称为“结构大师”,险绝峭拔,笔画严丝合缝地契合在一起,这种极度严谨精细的楷书,稍有不慎,会容易失势。貌似一笔一划都是照着写的,但就是写不出他峭拔险绝的风神。
学习董其昌或者是王宠的朋友应该知道,他的书法作品虽然也是法度严谨,变化多端,但是其表达更加自由放松。欧楷则与之相反,欧楷的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有法而无情”,留给学习者自我发挥,寻求自我的空间并不多。
柳公权《玄秘塔碑》
简而言之,欧阳询写欧楷能写得天衣无缝,但初学者去学可能会打击自信心,也会影响我们后续在学习过程中的“自化”。
第二,书法七大坑,坚决不能踩
在书法培训领域老师常说一句话:自学书法等于自*!当然那些有成就的书法家当中也不乏自学成才者,但这句话也从侧面说明自学书法的艰辛——每走一步前方都有无数的歧路等着你,稍有不慎就会踩坑。
学书法除了学成功人士的经验外,精微堂主认为多看看失败者的经验也很重要,今天堂主运用反证的方法列举书友们最容易踩的七大坑,以期为书友减少试错成本,快速高效练书法。
一、天天通临
要说练书法的第一大坑,精微堂主认为非“天天通临”莫属,可以十分绝对地说,此错只要是认真练字的人几乎人人都犯过(反而那些江湖人士很少犯)。
你不妨马上检查下自己曾经或者正在这样做:一本帖上手,从来没有认真读过帖,没有分析运笔,结字原理,提笔就抄,通篇通篇地“抄”,甚至有人是一口气从头抄到尾。更夸张的是有人为自己制定所谓的计划:先把《兰亭序》临100遍再说,或者是每天写500字什么的,美其名曰在下功夫练书法。
岂不知,你这是以四肢的勤快掩饰头脑的懒惰罢了。
赵孟頫曾说:“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充分说明古人高效的学书方法绝不是简单的数量 时间的积累。
“古刻数行”告诉我们可能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字,“专心而学”也不是告诉我们要把“数行字”抄100遍,1000遍什么的,而是要学古人的运笔、结字原理方法。有人可能只是为了练而练,最后变成了机械运动而已,这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
对此问题,书法功课曾经发过启功先生的相关文章有过精彩论述,大家可以搜索查看。
二、临帖太快
在交通事故中有句话常说,你不是跑的太快而是飞的太低,确实,我们大家开车时轮胎的抓地力(摩擦力)和速度是呈反比的,速度越快轮胎的抓地力越小,反之,轮胎的抓地力越大。同理,当我们还不太熟悉运笔时因为运笔太快往往会一划而过,这样抓纸力不够,墨是浮在纸面上的(非入木三分),专业术语是“留不住笔”。
有人误以为,成熟的书法家写字或者写草书时都速度很快,其实不然,写草不是一味地求快快,而是要“稳、准、狠”。初学临帖更不要说,只有慢下来才是能观察,体会、学会古人更多的运笔细节,反之只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什么都学不到。
三、轻率择帖
白蕉曾说,择帖犹如找对象,长的好看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尤其是书法者初学一开始就因为择帖不慎,坚持数年收效胜微。一般来讲,宁选墨迹不选碑刻,宁选正书不选行草,宁写中楷不写小楷。
具体步骤大家可以参考这篇文章《学书法遵守4个步骤,再笨的人也能学有所成!》
四、笔笔中锋
毋庸置疑中锋是每个书法人必须熟练掌握的运笔方法,书法发展到小篆这里、中锋用笔发挥到了极致,但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确一点,在楷,行,草,隶书中绝对的笔笔中锋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同时也是没有必要的。
对此《笔法成长史》这篇文章对笔法的起源,发展有详细的介绍,早期的甲骨文朱书和后来的简牍书都有大量的侧锋用笔。中锋取势,侧锋取妍才是合理的运笔方法。
有些朋友学书法迷信于所谓“笔笔中锋”,结果一下笔就小心翼翼胆战心惊,要知道写书法和开车一样永远是个胆大心细的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