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孔乐舞由哪三部分组成,古代和现代祭孔乐舞的异同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23 06:26:17

祭孔乐舞由哪三部分组成,古代和现代祭孔乐舞的异同(1)

祭孔乐舞是孔庙祭祀大典的专用乐舞,以乐、歌、舞配合于礼,是孔庙释奠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此乐舞仅限于如“国祭”、“丁祭”(春夏秋冬四季仲月即农历二、五、八、十一月的上丁日)等重大祭孔大典时使用。古代祭孔乐舞所用音乐的曲谱、宫调和舞蹈的舞谱图示均有皇帝审定钦颁,其他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

然而,自古礼不相沿、乐不相袭,大凡改朝换代,必有制礼作乐。因此,历代制定的祭孔乐舞均有所不同。自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二年(公元445年)皇太子释奠孔子用乐奏登歌为释奠用乐之始,隋文帝仁寿元年起,祭孔乐舞规定为孔子释奠专用。

唐高祖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皇帝命太常寺祖孝孙、协律郎窦琎等人取“大乐与天地同和”之意制作“大唐雅乐”十二章,又称“十二和”。包括了全部御用乐舞,祭孔乐舞属于十二和的组成部分。贞观年间,协律郎张文收奉诏与起居郎吕才再行考证律吕,规定祭孔释奠用“登歌”、奠币乐奏《肃和》、入豆和彻豆(豆是古代的祭祀礼器)乐奏《雍和》,舞蹈则有文舞和武舞。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增“十二和”为“十五和”。见于《全唐诗》中释奠文宣王乐章有七章,分别是《诚和》、《承和》、《肃和》、《雍和》、《舒和》、《迎神》、《送神》。

五代后汉时,废除唐开元年间新增的三章,改“十二和”为“十二成”,释奠时改《宣和》为《师雅》。后周时改“十二成”为“十二顺”,释奠时去《师雅》而乐奏《礼顺》。

祭孔乐舞由哪三部分组成,古代和现代祭孔乐舞的异同(2)

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命太常寺、翰林院学士窦俨等人制作祭祀乐舞,改“十二顺”为“十二安”。祭祀文宣王用《永安》之乐。皇帝亲祀时,乐用“宫悬”。(乐置四面,中间设舞为“宫悬”)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皇帝诏宰臣吕夷简等人修订祭孔乐舞,以《凝安》取代《永安》。祭孔时,升殿与降阶乐奏《同安》;奠币乐奏《明安》;酌献乐奏《成安》;饮福乐奏《馁安》;送神乐奏《凝安》。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专门设置了“大成乐府”,主持制定祭孔乐舞。宋徽宗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颁降曲阜孔庙释奠乐章,其中增加了升阶和奠币两个乐章。

金世宗大定十四年(公元1174年),定金乐为“太和之乐”,每个乐章以“宁”字命名,如释奠迎神乐奏《来宁》、盥洗乐奏《静宁》、奠币与初献乐奏《和宁》等。

元乐共有十九篇诗歌,七章曲谱,演奏三十四成,变换六、七个宫调。乐章以“明”字命名,如迎神乐奏《文明》、盥洗乐奏《昭明》、升殿与降阶乐奏《景明》、奠币乐奏《德明》、酌献乐奏《诚明》、亚、终献乐奏《灵明》、送神乐奏《庆明》。“乐悬”仍保持“登歌”的形式。

祭孔乐舞由哪三部分组成,古代和现代祭孔乐舞的异同(3)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乐律官更制乐谱,乐章复以“和”定名。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向曲阜及全国颁发“大成乐”专祀孔子。明宪宗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增祭孔乐舞为“八佾”,加“笾”“豆”(祭祀礼器)为十二,以皇帝用乐和祭祀天神礼仪的规格祭祀孔子。明世宗时又复“乐用轩悬,舞用六佾”。明乐将元乐十九篇综合为六章六奏,并继承了唐以来乐、歌、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使祭孔乐舞趋向于完善和精炼。

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再作“中和韶乐”,取“天下太平”之意,乐章均以“平”字命名,颁至国学为释奠孔子之用。迎神乐奏《昭平》、初献乐奏《宁平》、亚献乐奏《安平》、终献乐奏《景平》、彻馔乐奏《咸平》乐章。送神和望痤时,更换歌词,再复奏《咸平》之曲。全乐为五曲七奏。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颁给全国各郡县及阙里孔庙“四时旋宫”之乐,对康熙时的乐名有所改动,全曲更为六章八奏。一直到民国年间,基本沿袭了这一乐舞程序。

来源:尼山世界儒学中心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祭孔乐舞由哪三部分组成,古代和现代祭孔乐舞的异同(4)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