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主题主要写了什么,北京的春节中详写的内容有什么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1-28 09:28:36

文学常识专练(期中)

知识盘点

1、《北京的春节》: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作家。1951年,因创作话剧《龙须沟》,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语言俗白精致,雅俗共赏。他的代表作小说《骆驼祥子》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在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小说《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这篇散文以时间为顺序,用朴素自然、充满浓郁“京味儿”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北京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生活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赞美之情。

在写作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结构安排也很紧凑,但衔接却十分自然,前后呼应。

2、《腊八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璇若、上官碧等,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就。有“乡土文学之父”的美誉。代表作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这篇小说,作者用极其细腻的笔触,通过小孩子八儿的视角,写他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过程,描绘出腊八节时甜蜜温馨、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场景,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展示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3、《藏戏》:这篇知识性、人文性、趣味性较强的民俗散文围绕藏戏的主要特点,从藏戏的起源、藏戏中的面具、藏戏的演出形态等方面展开,让读者对藏戏有所认识,同时也感受到藏戏中所折射出的藏族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了解传统戏曲中所蕴含的文化魅力。

4、《匆匆》: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这篇散文作者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警示人们人生不能白白走一遭,要积极向上,珍惜时间,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5、《那个星期天》:史铁生(1951—2010),北京人,作家。他的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属于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这篇小说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希望落空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持家务的辛劳,以及孩童世界与成人世界存在的鸿沟。

6、《别了,语文课》:这篇小说记叙了主人公“我”在即将离开祖国时对语文课产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细腻而真实地传达出“我”或悲伤、或焦虑、或自责、或欣喜、或感动的情感状态,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母语的热爱,表达了对祖国的依依不舍之情。

7、《学弈》: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广泛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孔孟”。

《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是儒家经典之一。《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来阐述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8、《十六年前的回忆》:回忆录分为两种,一种是关于事件的记录,通常由参加者者所写,不像历史那样拘于形式和完备;另一种是自传体描述,其口吻闲逸而亲切,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

本篇回忆录记叙了“我”的父亲李大钊在形势极其严峻、处境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坚持党的工作,被捕时处变不惊,在法庭上安定、沉着,被害后全家人无比悲痛的情形,表现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之情。

9、《为人民服务》:*(1893—1976),字润之。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他的作品编入《*选集》(4卷)和《*文集》(8卷)。

这篇议论文是*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高度赞扬了张思德的精神,以饱含感情而深刻的语言,号召全党全军学习和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10、《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本文记叙了战斗英雄董存瑞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舍身炸碉堡的动人事迹,高高度赞扬了董存瑞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壮烈牺牲的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11、《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东汉末年。

12、“寒食”,即寒食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或106天,清明节前1~2天,古代习俗要禁火,只吃冷食。题目交代了诗作的主要内容。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形式。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韩翅(hóng),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韩雄的诗多为送别唱和题材,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集》。

13.《十五夜望月》王建(约767一约830),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其诗题材泛,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诗中多用比兴、白描、对比等手法,常在结尾以重笔突出主题。体裁多为言歌行,篇幅短小,语言通俗凝练,富有民歌谣谚色彩。今存有《王建诗集》。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景,把读者带进一种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表达了一种另离思聚之情。

14. 《马诗》: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家居福昌昌谷(今洛阳宜阳),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与李白、李商隐合称唐代“三李” 。 他所写的诗大多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的追求;对当时的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也都有所反映。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

这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通过描写清冷大气的场面,发出了“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的慨叹,流露出了诗人渴望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又不遇于时的感慨、愤懑、矛盾的复杂情感。

15:《石灰吟》:于谦(1398—1457),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集》。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有“吟咏”的意思。“石灰吟”就是吟咏石灰。

16、《竹石》:郑燮(xiè)(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兴化(今属江苏)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其中以画竹成就最为突出。有《板桥全集》。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诗人借竹来喻人,借竹来言志,借竹扎根于岩缝之中坚韧劲拔的特点来表明自己要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志向。全诗表现了诗人刚毅坚韧、不畏艰险,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

17、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即乃稚气未脱的少儿代称也;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14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5岁(男)——志学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二八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 梅之年,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壮年时期——春秋鼎盛;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还历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从心之年、悬车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又可称为“人瑞”。

真题演练

1.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重要代表人物。

B.《匆匆》一文是当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之情。

C.《为人民服务》是*在追悼张思德会议上的演讲,语言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

D.《藏戏》是一篇说明文,让读者对藏戏有所认识,同时也感受到藏戏中所折射出的藏族地区民众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特色。

2. 下列对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七言古诗,作者不详。

B.《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主要代表作《四世同堂》《茶馆》。

C.《匆匆》是朱自清的一篇代表作,他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

D.《十六年前的回忆》是李星华纪念父亲李大钊遇害十六周年所写的一篇回忆录

3.下列有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匆匆》的作者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匆匆》《背影》《荷塘月色》都是其散文名篇。

B.及笄之年指20岁,知命之年指50岁,花甲之年指60岁。

C.《为人民服务》是*1944年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本文属于一篇议论文。

D.老舍,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其代表作有《骆驼祥子》 《我这一辈子》《四世同堂》等。

4.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沈从文,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主要作品有小说《边城》《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B.《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汉代梁萧统主持编选的《文选》,是一组五言古诗,作者不详,一般认为产生于西汉末年。

C.《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7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

D. 《竹石》的作者是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5.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匆匆》的作者是朱自清,文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也揭示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要珍惜时间,不能白白走一遭的主题思想。

B.《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史铁生,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C.《别了,语文课》一文在叙述“我”对语文课的情感变化时,是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的,读起来真实而自然。

D.《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孟子,名轲,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开头与结尾相呼应,不仅使文章结构严谨,对文章的中心也起到了强化作用,表现了作者对敌人强烈的憎恨和对父亲的深切怀念,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为人民服务》是*同志在为追悼张思德同志而召集的会议上所作的演讲,“为人民服务”就是本文的观点。

C.《马诗》是唐代“诗鬼”李贺写的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歌,表达了诗人渴望报效朝廷、施展才华但又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D.《石灰吟》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里有“吟咏”的意思作者是清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于谦。

7.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王建,字仲初,唐代诗人。这首诗展现了一幅喧嚣、热闹、其乐融融的中秋图景,充满了阖家团圆的欢欣。

B.《十六年前的回忆》和《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是记叙文,《为人民服务》是演讲稿,这三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呈现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和民族精神。

C.《腊八粥》是沈从文早年小说《腊八粥》的前一部分,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引入到美好的腊八风俗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之中。

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及笄之年”指女子十五岁,“弱冠之年”指男子二十岁。

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腊八粥》的作者是沈从文,本文的主体部分交织着两条线索,其中八儿盼粥、分粥、猜粥、看粥、吃粥的活动是一条暗线,腊八粥的熬制经过是一条明线。

B、15岁被称为及笄之年,80—90岁被称为耋之年。

C、“不要人夸好颜色”的下句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D、孔子,名丘,字仲尼,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参考答案】

1、C A项孟子为战国时期的人物,B朱自清是现代作家,D项《藏戏》是一篇散文。

2、A 《古诗十九首》是一首五言古诗。

3、B 及笄之年是专指十五岁的女子

4、B 梁萧统是南朝时期的人

5、D 孟子为战国时期人物

6、D 于谦是明朝的人物

7、A 《十五夜望月》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景。

8、D A文章中确实有两条线索,但并非明暗线,而是人物线索和事件线索 B及笄之年是专指十五岁的女子,80~90为耄耋之年;C“不要人夸好颜色”的下句是“只留清气满乾坤”。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