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登东山。在山顶能够看见远处的海面,铅灰色的海水似乎凝结不动。这种阴郁的天气很难使人心情愉快,哪怕是如此寂静的山林也不行。但是转念一想,情绪过分受到天气的影响,是不是定力不够?再进一步说,定力又是什么,是不受困惑的干扰,还是自己具备解惑的能力?
查阅《辞海》,关于“惑”有三种解法。
其一是困惑、迷乱。举例如《论语·颜渊》篇:“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其二是欺骗、蒙蔽。《荀子·解蔽》篇:“内以自乱,外以惑人。”
其三是佛教的解释,称烦恼为惑。王巾《头陀寺碑文》曰:“存躯者或,理胜则惑亡。”
《辞海》仅仅是对于词条的解释,所以比较简单。不过大体意思已经概括出来,对于“惑”的三个概念范围。如果再进一步扩大,可能每个专题都能写出一篇论文。本文主要围绕惑的第一层意思,即困惑、困扰、迷惑进行探讨。
惑的反义词是什么?在百度上搜一下,百度也没有答案。原因简单,因为惑之一词有不同的解释,包括困惑、疑惑、迷惑、诱惑、烦恼等等,都是从“惑”引申出来,外延广泛,很难做出单一的回答。如果使用近似的意见,那么只有“不惑”最接近了,是吗?
读《论语》,孔子在《为政》篇中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三十而立、四十不惑,可谓耳熟能详。然而对于而立和不惑的准确含义,其实存在着相当大的争议。或许这是孔子自己在晚年之时,对于一生自我修养过程的总结与归纳,那么也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了。一般人、现代社会的一般人,谁能夸口做到了三十而立和四十不惑?尤其是“不惑”,怎样才能叫做不惑、不惑的标准是什么,谁又能说清楚?
读李泽厚先生《论语今读》,对此段话的解读也未作明确意见表示。李先生说:“这已是千古名言,至今沿用。由年岁来描述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及状态,是很有意思的。从而有各种解说。例如所‘志’何学?‘立’究竟是什么意思?是事业有成还是道德有得?‘不惑’于什么?……其实可以各自为解,不必刻板以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