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生对于“知天命”的解释,我觉得也可以用来说“不惑”。李说:“更难解的是‘知天命’,似可理解为到了五十岁,自己对这偶然性的一生,算是有了个来龙去脉的理解和认同。一方面明确了自己的有限性,另方面明确了自己的可能性。不再是青少年时代‘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前景茫茫,也不再是‘天下事舍我其谁’那种不自量力的空洞报负了。”如果如此,是不是也可以算作“不惑”了呢?
我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惑”是绝对的。由于现实生活的复杂和个人认识的片面,你不可能做到事事正确;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还仅仅是从智慧或者愚昧的角度分析。实际上每一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做到对错半开就不容易了。我并非强调不可知论,但是存在着知识程度、认识方法、信息采集与掌控、以及判断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性,就决定了“惑”的存在与绝对性。
认识到自身修养的局限性,明白人非圣贤不能无过,知道“惑”在我们的头脑中无时无刻未能离开;那么认识的过程就是争取减少迷惑、困惑和错乱的过程,也就是说尽可能做到认识的全面和清醒。本文的题目取自韩愈《师说》。韩愈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韩愈提出没有人(即所有人)无惑的,关键是如何解惑。而解惑的办法是从师,向老师学习怎样解决困惑。老师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既有习惯上授业解惑的老师,也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偶遇的老师,更有社会实践中时时处处以事实作为老师。所以,解惑最关键的一点是善于学习。反过来说,明明有了诸多的困惑,却不知学习和自省,做不到知行合一,那么困惑就是终生不解了。
性格方面的修养也不能忽视。《论语·子罕》篇:“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断绝了四种毛病:不瞎猜、不独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孔子的这段话涉及到哲学中自我意识问题,本文不做深入探讨。按照常识、常情、常理来推断,不主观武断、不固执己见、不凭空臆测、不以自我为中心,或者说不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唯一掌握者并以此排斥他人,这大概就是“四毋”的通俗解释了。而去掉或者尽量避免这四种问题,应该说在修养方面便是再进一步,可以这样理解吧。
2022年很快就要过去了。这是格外混乱与动荡的一年。写这样一篇枯燥的文章,是因为自认距离无惑的目标还很远,包含着自我督促的意思。其实,爬山也是个解惑的好办法。既锻炼身体,又能帮助思考,真不错。
2022年12月25日,圣诞节之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