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物质的统一性,它只有一个物质的本源。
第一章第二节事物的联系和发展
(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第一,客观性(事物的联系和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第二,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第三,多样性(直接与间接,内部与外部,必然与偶然)
第四,条件性,(利用有利条件转化不利条件)
(二)事物的变化发展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区别:
(1)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2)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否具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事物有新的要素、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2)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地适应新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这也正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3)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在关于世界如何存在上形成对立。
两种发展观的斗争焦点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内容与形式
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形式是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1)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这两个不同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对立的。
(2)内容和形式又是相互作用的。
-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
- 形式对内容又有巨大的反作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有两种情形,当形式适用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形式不是用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 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两者的矛盾运动。
掌握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1)我们必须自觉地用运用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注意内容,根据内容的需要利用旧形式和创造新形式。
(2)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要首先重视内容,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形式作用的形式虚无主义。
(二)本质与现象
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
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本质和现象之间是对立统一关系。
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
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深藏于事物内部,通过理性思维把握
(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2)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
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1)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
(2)本质和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准确辨别真象和假象,透过现象把握本质,为此需要掌握大量的现象,进而通过技术手段和理论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
(三)原因与结果
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
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两者的辩证关系,能够指导我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四)必然与偶然
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是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
偶然是事物联系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他们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或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不同。
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起影响作用。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简述,论诉)
(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
(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
(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在实践中避免盲目性,提高行动的自觉性,取得预期的效果。
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决不能忽视偶然性,。要注意力利用一些有力的偶然因素需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五)可能与现实
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
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1)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
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2)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
①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
②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
三、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方法~~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互转化的趋势。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区别和*
(1)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属性,他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属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
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
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
外因是指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及外部矛盾。
用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论述)
(1)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
(2)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
(3)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4)我国的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矛盾,只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即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①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普遍性包含着特殊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不太懂)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或者不能互相代替,尤其不能用普遍性代替特殊性,因为特殊事物的具体特性比普遍性丰富的多。
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服从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抓主要矛盾,不忽视次要矛盾,不失时机地转移工作重点。
矛盾的主要方面主导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被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关系原理(论述)
(1)主要矛盾―― 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次要矛盾――矛盾体系中属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
(3)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取得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4)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论述)一定会考
①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
②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
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尽量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党的19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新时代,这一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了我们所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我们就找到了正确理解和把握新时代的钥匙,就牵住了解决其他矛盾的牛鼻子。
四、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量变质变规律
事物包括质量度三方面的规定。
质指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指的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指的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的两端叫关节点或临界点,超出度的范围,实物就转化为他物。
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原则。
量变和质变:
(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排列组合对的变化。
(2)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3)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化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是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性的统一。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方法
(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1)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
(2)主观辩证法是指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
(3)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
(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其核心内容。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
(三)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矛盾分析方法的核心要求是善于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做到具体矛盾具体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一)辩证思维方法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
(二)现代科学思维方法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一个巨大的方法群,包括控制方法,信息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
三、学习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思维能力
(一)辩证思维能力
(二)历史思维能力
(三)战略思维能力
(四)底线思维能力
(五)创新思维能力
读本补充内容: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
①客观性。指的是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规律不只是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许作用。
二、意识及其能动作用
(一)意识的起源和本质
①意识的起源是指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②意识的本质是指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①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②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③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
④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的主要表现: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创造性。
③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
④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的改造世界,实现人们预期的目的。
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
(1)实事求是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概括,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价值观、历史观等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
(2)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
(3)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根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