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刘余莉品读《群书治要》
本文共4588读大约19分钟
【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先公家之急,而后私雠也。】
这段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二《史记下》。
这段话节选于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所言。我们都知道在《史记》七十篇列传中,有一篇为“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着赵国将军廉颇和上卿蔺相如的故事,它对当时以及后世都有很大的启发。
廉颇是赵国的一员良将,建立了不少的战功,赫赫有名。蔺相如也是赵国人,但是他出身比较低微,原先只是赵国宦官之长(就是宦官的总首领)缪贤的家臣。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后来秦昭王知道了,就派人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这块宝玉。
赵王收到信之后,就和大将军廉颇以及大臣们商量,认为如果把宝玉给秦国,秦国的城池恐怕也不可能得到,只能白白地上当受骗;如果不给,秦军可能借此马上前来攻打。一时间,群臣都没有想到妥善的应对之策。
于是,赵王想找一个人出使秦国,回复秦王,但是却没有找到合适的人。这时,宦者令缪贤就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去。”赵王就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以完成使命?”缪贤说:“为臣曾经犯罪,私下打算逃亡到燕国去,但是臣的门客蔺相如阻止了臣,问臣怎么能了解燕王。臣对他说臣曾经随从大王在国境上与燕王会见,燕王私下握住臣的手,表示愿意结交。因此臣了解,所以想投奔于他。蔺相如就对臣说当时赵国强、燕国弱,而臣受宠于赵王,所以燕王才想要和臣结交。
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臣是逃出赵国奔往燕国,燕国害怕赵国,在这种形势下燕王必定不敢收留臣,甚至还可能把臣捆绑起来再送回赵国。所以臣这样去投奔他,是不妥当的。他劝臣不如自己脱掉上衣,露出肩背,主动伏在斧刃之下请求治罪,这样也许能侥幸被赦免。臣听从了他的建议,大王果然也开恩赦免了臣。所以为臣私下认为这个人是有智有谋的勇士,派他出使会非常适宜。”
听了缪贤的推荐,赵王就决定召见蔺相如。赵王问蔺相如:“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请求交换我们的和氏璧,能不能给他?”相如回答说:“秦国强大,赵国弱小,不能不答应。”赵王又问:“但是如果秦王得了宝璧,却不给城池,那应该怎么办?”蔺相如说:“秦国请求用城池来交换和氏璧,赵国如果不答应,这是赵国理亏;赵国如果给了秦王和氏璧,但是秦国不给赵国城池,这是秦国理亏。两种对策衡量一下,我们宁可答应他,让秦国来承担理亏的责任。”
赵王再问:“那谁可以出使?派谁做使臣?”蔺相如说:“大王如果确实无人可派,臣愿意捧护宝璧出使秦国。如果秦王愿意把城池给赵国,那么臣就把宝璧给秦王;如果秦王不能把城池给赵国,那臣就一定把和氏璧完好地带回赵国。”蔺相如对赵王敢做出这样的承诺,可见对自己信心十足。于是赵王就派他带着和氏璧,西行入秦,出使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