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林匹克是什么?在北京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之后,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在奥林匹克日来临之际,本报记者采访了奥运冠军、体坛名将、体育组织负责人、奥运文化研究学者、媒体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请这些在各自领域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的人们,讲述自己心目中的奥林匹克。
站上赛场就是最好的诠释
隋文静
花样滑冰双人滑冬奥冠军
我所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每一个人都为了心中所热爱的事业和梦想去拼搏,在这个过程中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从开始练体育到现在,初心一直没有变,就是通过从事所热爱的事业成为更好的自己。同时,我也希望带动更多人,尤其是小朋友,参与到自己热爱的项目中。作为运动员,我觉得对奥林匹克精神最好的诠释,就是以运动员的身份站在赛场上,展现最好的自我。除此之外,我也希望从更多层面展现花样滑冰特有的魅力。比如我目前在从事一些编舞工作,下一届冬奥会,如果我能把自己编排的节目呈现在奥林匹克赛场上,也是一种不错的展现,这也是花滑项目独有的一种形式吧。
(本报记者王笑笑采访整理 新华社供图)
挑战极限超越自我
岳清爽
冰壶世锦赛冠军
中国轮椅冰壶队教练
在我看来,奥林匹克可以用八个字概括——“挑战极限、超越自我”。我曾是一名冰壶世界冠军,训练苦、比赛难这些是我习以为常的事。退役后转入轮椅冰壶领域以来,使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奥林匹克的理解与体悟。
轮椅冰壶运动员每天要在冰面上呆八九个小时,很多队员下肢没有知觉,稍不注意就会被冻伤。但在赛场上,他们表现出的永远是团结一致、永不言败的精神。我认为他们就是在用实际行动践行奥林匹克精神,付出比健全人多很多的努力和汗水,最终才能成就中国轮椅冰壶队“荣誉之师”的称号。残疾人运动员身上所体现出的奥林匹克精神一直在鼓舞和激励着我。
(本报记者卓然采访整理 视觉中国供图)
走出自己的“舒适圈”
邵婷
中国女篮名将
我对奥林匹克的第一印象,来自于小时候在电视上看到的奥运会。特别是火炬传递的报道,让我感到奥林匹克特别神圣、特别庄重,也由此深深地羡慕那些能够参加奥运会的人。后来我成为运动员,有机会披上国家队战袍,真正为国效力,投身奥运会赛场,我更加能够理解奥林匹克的真谛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不仅仅指的是运动本身,更是对一个民族的期望。我觉得人的潜力是无限的,我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上限在哪儿。对于年轻人来说,我觉得参与运动、体会奥林匹克精神,就是要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探索、去创新、去改变、去突破。(本报记者李远飞采访整理 受访者供图)
用所感所学帮助青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