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修二知识点二人口移动(2.2)
(新2021)河北省高中地理学考内容涵盖两本书。必修一自然地理,5章,15节内容;必修二人文地理,5章,14节内容。
一、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人口居住地长期或永久改变。(区别于人口流动)
2.迁移属性:①时间属性,永久或长期变化的人口行为;②空间属性,迁出原居住地一定距离,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
3.时空特点:①国际迁移,是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包括永久性移民、在本国就业的外国人、国际定居难民等;②国内迁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4.迁移形式: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5.推拉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该理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共同构成。
6.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自然环境优美、气候适宜、资源丰富是拉力;环境问题、自然灾害是推力。②人文因素,经济因素:往往对人口迁移起着主导作用,各地区人之间普遍存在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们常常迁往经济发达和就业机会多的地区;政治、军事、文化也会影响到人口迁移。
7.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影响:有利,缓解当地人地矛盾压力,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增加了当地的经济收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不利,人才和劳动力流失;留守儿童和老人增多。
8.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有利,带来大量劳动力,增加了社会活力;不利,对交通、城市以及社会经济秩序带来压力,并带来社会管理治安上的问题。
9.人口机械增长: 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称为人口机械增长。
10.人口数量最多:人口增长率为0时,人口数量最多。
二、国际人口迁移
1.影响因素: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2.20世纪以前:世界不少地区处于开发和待开发状态,与之相适应,国际人口迁移的目的地主要是“人口较少”的地区和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3.15世纪:欧洲殖民者及其从非洲贩运的努力移民到“新大陆”。
4.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欧洲各国形成涌向美国及加拿大的移民潮。
5.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乱造成了大量难民,导致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主要由战乱国家迁往非战乱国家。
6.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 国际人口的政治性迁移急剧增加;
- 国际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变为人口迁入地;
- 美国仍是主要的人口迁入地,但迁入人口的来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拉丁美洲取代欧洲成为美国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
- 20世纪70年代后,亚洲迁入美国的人数也超过了欧洲。
7.发达国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爱尔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德国、奥地利、瑞士、挪威、冰岛、丹麦、瑞典、芬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斯洛文尼亚、捷克、斯洛伐克、马耳他、塞浦路斯、日本、韩国、匈牙利、以色列、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圣马力诺。
三、我国人口迁移
1.历史人口迁移特点:
- 影响:①对我国人口分布状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②促进了我国多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 原因:主要有政治、经济、战争、灾害等方面。
- 公元前221年——鸦片战争:战争造成了中原人口大规模南迁。
-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对我国的侵略和渗透,促使大连、天津、青岛、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移民快速增加。
- 日本侵华战争:导致中原人口大规模向西南、西北诸省区迁移。
- 建国——改革开放:有计划,有组织从沿海到边疆。
- 改革开放以来:从农村到城市。
2.当代人口迁移的特点
- 20世纪80年代以前:特点,组织性迁移为主,自发性迁移一直比较少;方向,从东部向中部,从东部、中部向西北、东北、西南为主。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点,人口流动日益活跃,组织性迁移的比重逐渐下降,自发性迁移的比重迅速上升;方向,从中部向东部迁移,西南、西北向东部迁移的趋势扩大。一定数量的人口向北美、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