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之路第十一集,皇帝之路第三季全集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3-12-30 03:37:13

第十一章 游侠日子(一)

刘备比不得官僚豪族出身的师兄公孙瓒,公孙瓒返乡后回到郡政府机关,继续端着铁饭碗。

刘备没有公孙瓒的家世背景,游学又没有达到“经明行修”,用现在的话说是,一没背景关系,二没学历文凭,这种情况想进体制内是不可能的。

无奈之下,刘备只能重操不体面的旧业——织席卖鞋。

皇帝之路第十一集,皇帝之路第三季全集(1)

刘备织席卖鞋图(图片来源影视剧)

本来是想通过游学摆脱织席卖鞋的窘境,再次回归体制内,实现阶层跨越,没曾想到游了一番学回来又只能织席卖鞋,仍然是一个“非良家子”。

这就好比一个人为了从社会底层翻身而拼命考上了大学,一家人千辛万苦供其读书,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后却只能到工地上搬砖、扛水泥,日晒雨淋,一天只挣个百八十块钱,仍然没有逃离原来的圈层。

自古以来,阶层固化的社会里,要实现阶层跨越从来就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对于缺乏资源的劳苦大众来说,跨越阶层好比翻越喜马拉雅山。

面对阶层跨越的失败,大多数的人选择的是默默认命。

但总有那么一些“不信邪”的人却始终昂着倔强的头,哪怕已经头破血流也不轻易退缩,刘备就是其中一个。

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少年,又出去见了一番世面,肚子里面装了些墨水,刘备哪里还会甘心继续挑个担子、摆个地摊,干这种既不体面,又不挣钱的事。

体制内、秩序内找不到出路,那就到体制外、秩序外去找。

慢慢地,刘备走上了一条反体制的路,这条路就是风靡两汉时代的游侠之路。

什么是游侠?

游侠是汉代对侠的通行称谓。

一提到侠,人们很容易就会想到武侠小说里面身佩刀剑、武艺高强、锄强扶弱的大侠们。

那是小说塑造的文学武侠形象,东汉历史上的游侠可不是这样。

东汉要成为侠,首先得有义,即所谓侠义。

这就得说说被汉代游侠奉为祖师爷的子路。

子路,大名叫仲由,是孔子七十二位高徒之一。

投入孔门之前,子路是一个彪悍勇猛、没有文化的粗人,平时穿着打扮很怪异,头上戴一顶鸡冠帽,腰间挂一把用猪骨装饰的刀,走路横着走,活脱脱的一个春秋版古惑仔。

子路没少欺负孔子,后来被孔子驯服,投入了孔子门下。

投入孔门之后,子路因为勇武,成了孔子的保镖,就连孔子自己都不得不承认,自从收了子路做弟子,就很少听到别人的恶言恶语了。

皇帝之路第十一集,皇帝之路第三季全集(2)

子路侍奉孔子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孔子对子路光勇武不是很满意,告诉子路有勇无义那是强盗,教育子路要见利思义、见危受命、讲究诚信等等,做个有勇有义的君子。

就这样,在孔子的道德化改造下,子路逐渐由一个“野人”成长为了“君子”,这个君子以信守承诺、扶危济困著称。

《论语》记载“子路无宿诺”,就是说子路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马上办,从来不拖延。

《论语》还记载子路“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是把自己好东西拿出来与朋友一起享用,坏了都不心疼。

子路还曾经自掏腰包为那些挖沟修路的穷人置办饭食。

后来,子路到卫国权臣孔悝手下做官。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了争夺权力的内乱,子路本来可以避开,但他听说自己的主子孔悝被人劫持了,于是冒死冲进城内去营救,结果在格斗中被*,临死之前还不忘整理好自己的衣冠。

孔子知道后,对子路临危不惧、舍身取义的行为大加赞叹。

到了汉代,儒家思想占据社会意识形态主导地位,子路被游侠们奉为了祖师爷,子路所践行的临危受命、扶危济困、信守承诺等儒家道德成了侠义的内容,并被后人注入越来越多的时代内涵。

皇帝之路第十一集,皇帝之路第三季全集(3)

子路(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古代社会,义属于政治行为或伦理道德范畴,它跟忠、信、正等道德行为不一样,不是独立的,而是常常跟在其它道德行为之后,如忠义、信义、正义等。

换句话说,具有忠、信、正等道德行为都可以称得上是义,这些义可能涉及国家、社会公义,如抵抗侵略、扶危济困,也可能只是上下、朋友、同僚之间的私义,如重信守诺、为朋友两肋插刀。

显然,义的层次有着大小高低之分,如抵抗侵略层次就很高,而扶危济困层次低一些,为朋友两肋插刀层次又低一些,至于为了团伙私利、*人劫财那就更低了。

既然义的层次有高低,那么侠的层次也就有高低,义的层次决定了侠的层次。

义既属于政治行为或伦理道德范畴,那么无论什么义都有着时代、阶级内容,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在某一个时代是义,在另一个时代可能就是不义。

对某一些人是义,对另外的人可能就是不义。

一切就看处于什么时代、站在什么立场。

很多时候,侠义并不符合最高统治者的利益,也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司马迁笔下的第一位游侠朱家可以不顾汉高祖刘邦的禁令,而藏匿刘邦悬赏捉拿的仇人季布。

汉成帝时代的长安少年游侠为了钱财,光天化日之下毫无顾忌地在大街上抢劫*人,为了报仇,他们竟然明目张胆冲入官府砍*官吏。

义字当头,罔顾一切,这就是侠义。

但是,光有义还算不得汉代的侠,汉代的侠还得游,是游侠。

什么是游呢?

最先使用游来形容侠的是战国的韩非子。

战国时代侠士纵横,他们常常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韩非子称他们为游侠,这个游是游走、游历的意思。

到了汉代,司马迁、班固等史学家沿用了韩非子游侠的称谓,但时过境迁,他们笔下描绘的游侠的游和韩非子所说的游侠的游已大不一样了。

汉代游侠大多有固定势力范围,大到一郡一县,小到一城一街,虽然也还有游历的情况,但游历的时间和空间跟战国时代的游侠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语。

汉代游侠的游的已不再是游走、游历,而是交往、交结。

交往、交结实际上就是结党连群、拉帮结派,构建社会势力。

在汉代,能被称作侠的,必定会游,必定有党有群、有帮有派,必定有一股属于自己的社会势力,这个社会势力是游离于体制外的。

这正是汉代游侠不同于别的时代侠的地方。

那种带着一把宝剑游走江湖,光有义举义行而无党无群、无帮无派的人,算不得汉代游侠,只能称作打手、刺客、剑客。

汉代游侠是怎么游的呢?

换句话说,汉代游侠是怎么结党连群、拉帮结派的呢?

根据史*载,汉代游侠结党连群、拉帮结派的方式包括交结同类、豢养打手剑客、藏匿亡命之徒等等。

这些事情没有相当的财力是做不到的,不要说豢养打手剑客、收留藏匿亡命之徒,就是走动走动、交结朋友也是需要花钱,“聚人以财”嘛,这个财可以是自己拥有的,也可以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

在古代社会,自己有财的不外乎就是贵族、官僚、地主(包括商人兼地主)三种人,这三种人最有条件当游侠。

著名的“战国四公子”和燕太子丹等手下就养着大量门客,其中不乏像朱亥、毛遂、荆轲这样的力士、说客和刺客,侠气纵横的窃符救赵、毛遂自荐、荆轲刺秦就是他们导演的。

西汉的达官显贵很多是游侠人物,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等都喜欢招聚宾客、藏匿亡命之徒,颍阴侯灌夫更是武断乡曲的任侠人物。

东汉的豪族几乎家家都豢养打手、宾客,任侠使气。汉光武帝刘秀兄弟就是喜欢结交英雄豪杰、藏匿亡命之徒的豪侠,汉末世家豪族的袁绍兄弟、官僚豪族的曹操兄弟就是凭借豪侠的招牌招揽豪杰、举兵起事的。

这些财大气粗的游侠可以称为游侠中的贵族,属于上层游侠。

至于缺乏钱财的普通老百姓要结党连群、拉帮结派当游侠,那就得想办法从有财人那里“取”财了,“取”财的办法不外乎两种。

一种是替有财人服务收取佣金,比如当保镖、做刺客。在东汉,做刺客、报仇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合法的。

另一种“取”财方式就简单了,要么偷,要么抢。在汉代,比较流行的偷、抢包括挖坟掘墓、*人劫财等,有的还经营盗铸钱币、收取保护费等非法的黑道产业,这种游侠被称为轻侠,类似后代的黑社会。

从别人那里“取”财的游侠,游侠其实就成了一种谋生的职业,这样的游侠就是职业游侠了,属于游侠中的下层游侠。

无论是上层游侠,还是下层游侠,都得通过结党连群、拉帮结派,构建起一股体制外的社会势力,然后利用这种社会势力去“行侠仗义”,实现自己的政治、经济目的。

这就是汉代的游侠,一个义和力相结合的特殊社会群体,一个游离于体制外、秩序外的社会群体。

现在回过头来说刘备,他是怎么成了游侠的呢?

前面说过,刘备是不甘心干织席卖鞋这种既不体面,又不挣钱的事,他在混迹市井的时候喜欢交结豪侠,身边慢慢聚集起了一班少年。

这是汉代游侠结党连群、拉帮结派,构建体制外社会势力最主要的方式。

刘备的一只脚迈进了游侠的大门。

(未完待续)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