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医用生物学重点
1. 罗伯特虎克首先发现了植物细胞。
2. 列文虎克首先观察到活细胞。
3. 生命基本特征 ① 以核酸、蛋白质为主导的自然物质体系。 ② 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功能结构体系。 ③ 以新陈代谢为基本运动形式的自我更新体系。 ④ 自主性的信息传递、转换与调节体系。 ⑤ 以生长发育为表现形式的“质”、“量”转换体系。 ⑥ 通过生殖繁衍实现的物质能量运动守恒体系。 ⑦ 以遗传变异规律为枢纽的综合决定体系。 ⑧ 具有高度时空顺序性的物质运动演化体系。 ⑨ 与自然环境的协同共存体系。
4. 施旺、施莱登提出细胞学说;魏尔肖进行补充。细胞学说的基本内容可概括为:①一切生物都是由细 胞组成的;②所有细胞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结构;③生物体通过细胞活动反映其生命特征;④细胞来自原有细胞的分裂。
5. 细胞的定义 ① 细胞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单位。 ② 细胞是代谢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③ 细胞是生命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单位。 ④ 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具有遗传的全能性。
6. 鸵鸟蛋是最大的细胞,其直径达12CM。支原体(又称支原菌)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仅0.1μm。
7. 器官的大小与细胞的数量成正比,而与细胞的大小无关,这种关系有人称之为“细胞体积的守恒定律”。
8. 细胞的主要共性 ① 所有细胞都具有选择透性的膜结构。 ② 细胞具有遗传物质。 ③ 细胞都具有核糖体。
9. 膜蛋白有外周蛋白和镶嵌蛋白。膜蛋白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
10. 膜糖类:主要分布在细胞膜的外表面和溶酶体(高度糖基化)。“细胞外被”或“糖萼”通常指真核细胞表面富含糖类的外围区域,大部分由质膜中的糖蛋白和糖脂向外伸出的寡糖链部分组成。细胞外被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还参与细胞间识别,对细胞的接触抑制以及细胞间的黏着性等都起着重要作用。
11. 液态镶嵌模型(流动镶嵌模型) 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概括为以下几点:脂质分子排成双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骨架;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镶嵌或联结于脂双层上;膜的两侧结构是不对称的;膜脂和膜蛋白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12. 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染色质(染色体)和核基质组成。
13. 核孔复合体:核膜孔并非是单纯的孔洞,而是复杂的环状结构,它由孔环颗粒、周边颗粒、中央颗粒 和无定形物质组成,与核孔一切统称核孔复合体。作用:能够介导细胞质和细胞核之间的物质运输。
14. 核纤层是内层核膜下的一层由纤维蛋白组成的纤维网络结构。核纤层与核膜、核孔复合体以及染色质 在结构上关系密切,为它们提供了结构支架,在细胞分裂期间,核纤层发生去组装和重新组装的周期性变化,影响着核膜的解体和重建。
15. 染色质是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线性复合结构。
16.染色质的四级结构 核小体是构成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由5种组蛋白和200bp左右的DNA组成。其中4种组蛋白(H2A、H2B、H3、H4)各两个分子,组成八聚体的核小体核心颗粒。146~147bp的DNA缠绕在其外围1.75圈,形成直径为11nm的核小体。相邻核小体之间由60个左右碱基的DNA形成连接DNA。H1位于DNA进出核心颗粒的结合处,许多核小体彼此连接形成直径为11nm的串珠链,构成染色质的一级结构。再由直径11nm的核小体串珠链螺旋盘绕,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构成染色质的二级结构。由外径30nm的螺线管再进行盘绕形成直径300nm的超螺线管,构成染色质的三级结构。超螺线管进一步折叠,形成染色单体,即染色质的四级结构。
17.“袢环模型” 由核小体形成的串珠链是一级结构,在一级结构的基础上,在H1的参与下,形成一种更为稳定的结构是二级结构,二级结构每圈6个核小体,形成外径30nm、内径10nm、螺距11nm的螺线管,由非组蛋白构成的纤维网架,直径30nm的螺线管一端与支架结合,另一端向周围呈环状迂回后再回到结合处。这样的环状结构称为袢环。袢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伸出,构成放射环,每个DNA袢环包含315个核小体,约63000bp,每18个袢环呈放射平面排列成微带,再沿纵轴构建成染色单体。每个染色单体平均含108条微带。
18.内膜系统是指位于细胞质内,在结构、功能以及发生上具有一定联系的膜性结构的总称。内膜系统是真核细胞特有的结构,主要包括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核膜、溶酶体、分泌泡等。
19.组成膜糖类的单糖有九种.
20.溶酶体的膜不同于其他膜结构,具有特殊的性质: ① 膜上嵌有质子泵,可将氢离子泵入溶酶体内,以维持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 ② 膜蛋白呈高度糖基化状态,糖链伸向膜内侧,可保护自身膜结构免受内部水解酶的消化; ③ 膜上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产物向外转运。
21.溶酶体可分为初级溶酶体,次级溶酶体和残余小体。
22.线粒体“动力工厂”。 23.细胞呼吸的4个阶段:①糖酵解;②由丙酮酸形成乙酰辅酶A;③三羧酸循环;④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
24.细胞骨架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纤维。
25.无性生殖是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26.有性生殖是高等动、植物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是经过两性生殖细胞(卵细胞和精子)的结合,形成合子的方式
27.在有性生殖过程中,必须有两个亲本参加,它们先形成配子,雄配子也叫精子,雌配子也叫卵子。
28.精子发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称为精子发生,约需64~72天。精子发生在睾丸生精小管内进行,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和变形期等4个时期。增殖期实现数量增加,进行有丝分裂,精原细胞(2n)有丝分裂,部分A型精原细胞经有丝分裂产生B型精原细胞。生长期:B型精原细胞经数次分裂后,体积增大,形成初级精母细胞。成熟期:进行减数分裂,初级精母细胞形成后,迅速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每个次级精母细胞再经第二次分裂,结果共形成4个精细胞。变形期:头部主要由细胞核(单倍体)和顶体(特化的溶酶体)组成。变形期主要包括三个阶段:①顶体形成(精子细胞的高尔基复合体变成溶酶体。受精时顶体酶释放,有助于精子穿过卵的透明带。)②核染色质凝聚(精子细胞中,与DNA结合的组蛋白相继被过渡性蛋白质、精蛋白替代。)③尾部形成。(微管,基本组成上都是9 2型)
29.卵子在卵巢中发育而来。从卵原细胞发育为卵子的过程称为卵子发生,经历增殖期、生长期和成熟期这3个发育阶段。增殖期:女性胚胎第6周时,原始生殖细胞以克隆方式增殖为卵原细胞。至第20周时,生殖细胞约为700万个,其中约200万个为卵原细胞,约500万个已发育成初级卵母细胞。生长期:在减数分裂诱导物质的诱导下,初级卵母细胞进入第一次减数分裂并停止在前期Ⅰ的双线期。成熟期:黄体生成素促使初级卵母细胞恢复并完成第一次减数分裂,形成两个细胞:一个是次级卵母细胞;另一个体积很小,称为第一极体。排卵时,次级卵母细胞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排出的卵停留在输卵管的壶腹部。
30.由于减数分裂,使每种生物代代都能够保持二倍体的染色体数目。在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重新组合,同源染色体间发生部分交换,结果使配子的遗传基础多样化,使后代对环境条件的变化有更大的适应性。在精子与卵子经过受精而形成受精卵过程中,其结合也是随机的。
31.人类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部位在输卵管壶腹部。
32.DNA的生物学意义:①DNA分子的碱基排列顺序中蕴藏着大量的遗传信息。②DNA分子的双螺旋碱基互补结构是复制和修复的基础。③DNA分子双链的互补性是DNA分析技术的基础。
33.人类细胞中所有的遗传信息构成了人类基因组,即人类细胞中所含有的所有DNA序列总和。包括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
34.串联重复序列(高度重复)和分散重复序列(中度重复)。
35.GT-AG法则对正义链。
36.侧翼序列主要由启动子、增强子和终止子等。
37.DNA复制的特点:①半保留复制②半不连续复制。
38.复制子:真核生物的DNA复制有许多复制起点,一个复制起点所进行复制的DNA区段为复制单位,称为复制子。
39.转录以DNA双链中的反义链为模板,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以四种核苷三磷酸ATP、GTP、CTP、UTP为原料,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40.核内异质RNA即核不均一RNA(hnRNA)。
41. 戴帽有助于被核糖体识别,保护mRNA的5‘端。
42. 加尾的作用可能与保持3‘末端稳定性以及mRNA寿命有关,并且可能促使mRNA由细胞核运输到细 胞质中。
43. 基因启动子、增强子中有些保守的序列能与转录因子特异性结合,调节基因转录,这些序列称为顺式 作用元件。
44. 转录因子是与顺式作用元件结合的蛋白质,一般在远处合成,转移到它们所作用的部位,因而被称为反式作用因子。
45. 常染色质是指在细胞间期处于解螺旋状态的具有转录活性的染色质,呈松散状,染色较浅,着色均匀; 异染色质指在细胞间期处于凝缩状态,很少进行转录或无转录活性的染色质,染色较深。
46.1961年,Mary Lyon提出了X染色体失活的假说,即Lyon假说:①雌性哺乳动物体细胞中,两条X 染色体中仅有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有活性的,另一条X染色体在遗传上是失活的,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而呈异固缩为X染色体质;②失活发生在胚胎早期,例如人类大约是在妊娠第16天(5000~6000个细胞)时发生失活。在此以前所有细胞中的X染色体都是具有活性的;③X染色体的失活是随机的。
47. 设X染色体数目为n,则X染色质数目=n-1.
48. Y染色体长臂远端2/3的区段为异染色质,可被荧光染料染色后发出荧光。细胞中Y染色质的数目与Y 染色体的数目相同。
49.人类染色体的类型分为三种类型:中央着丝粒染色体,亚中央着丝粒染色体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人类 没有端着丝粒染色体。
50. 遗传物质(染色体和基因)发生突变而引起的疾病称为遗传性疾病。
51. 目前遗传病一般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血友病)、多基因遗传病(人类的高血压、 糖尿病、精神分裂症、哮喘、先天性心脏病)、染色体病(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13三体综合征、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卵巢发育不良综合征、XYY综合征、XXX综合征)、线粒体遗传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帕金森病、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氨基糖苷诱发的耳聋)和体细胞遗传病(恶性肿瘤)。
52. 生命多样性亦称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53. 物种是由可以相互交配(产生能育的正常后代)的自然群居组成的繁殖群体,和其他群体存在生殖隔 离,并占有一定的生态空间,拥有一定的基因型和表型,是生物进化和自然选择的产物。
54. 国际命名体制采用瑞典学者林奈所创建的双名法。属名和种名,用拉丁文,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斜 体。
55. 学名字体在印刷时一般要求为斜体,手写时则在其下方加一横线。
56. 界门纲目科属种7级。
57. 我国学者陈世骧教授提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两总界(六界)系统。
58. 原生动物是一类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例如绿眼虫。
59. 海绵动物,又名多孔动物,是最原始、最低等多细胞动物的典型代表,属细胞水平的多细胞动物。例 如淡水海绵。
60. 腔肠动物体一般呈辐射对称,例如水螅,海蜇。
61. 扁形动物门,两侧对称,如日本血吸虫、猪带绦虫。
62. 线形动物门的动物出现了肛门,如人蛔虫。
63. 环节动物门的环毛蚯蚓。
64. 软体动物门有乌贼、中国河蚌、钉螺。
65. 节肢动物门是无脊椎动物中真正适应陆生生活的高等类群。昆虫纲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纲,如对虾、蜈 蚣、蜜蜂。
66. 棘皮动物门有刺参、紫海胆、砂海星。
67. 半索动物门代表是柱头虫。
68. 以上10个门类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征,即:①没有具身体支持作用的脊索或脊椎;②若有中枢神经 系统,皆非管状,且位于消化管道腹面;③如果具有血管,则主要血管位于消化管道背面。以上统称为无脊椎动物。
69. 脊索动物门:尾索亚门、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椎动物亚门。
70.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论点:①生物的变异;②繁殖过剩与生存竞争;③自然选择;④性状分歧 和新物种形成。
71. 现代达尔文主义,中性突变进化学说。
72. 非生物因子:光、温度、水与湿度、空气、土壤与岩石。
73. 生物因子: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74. 种群系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内、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自由交配并产生正常能育后代的同种个体群。
75. 自然种群有3个最基本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结构特征和个体数量特征。
76. 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有两个部分、六大要素。生态系统分为非生物环境(无机物质、有机物质、气候 等物理因素)和生物群落(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7. 生产者是指能够以简单的无机物为原料,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78. 消费者是所有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为食的各种异养生物。
79. 一般把系统中生物之间依营养关系所形成的联系称为食物链。
80. 克隆指通过无性方式由单个细胞或个体产生的、和亲代非常相似的一群细胞或生物体,在不发生突变 的情况下,一个克隆内的所有成员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构成。
81. 人类基因组计划旨在阐明人类基因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并搞清其在染色体上 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
82. ①遗传图;②物理图;③序列图;④基因图。
83. 干细胞是指一类具有无限或永生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它能产生一种以上类型的特化细胞。
84. 干细胞分为全能干细胞、多能干细胞和单能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