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举办权。仅仅20天后,北京的办奥理念在万众瞩目下应运而生。绿色、共享、开放、廉洁,八个字的理念既与《奥林匹克2020议程》高度契合,又彰显出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筹备和举办冬奥会期间,四大理念引领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取得的成果有目共睹。
让“冰雪之约”变得“绿意盎然”凌晨3点,零下38摄氏度,在内蒙古牙克石市的一处冰湖上,多辆“冻透了”的国产新能源车被成功启动,并进行了冰上行驶的全面测试。
“北京冬奥会要实现新能源汽车全覆盖,这对纯电动汽车的整体性能提出了历史性挑战。”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孙逢春介绍道,“冬奥会雪上项目主办地张家口,冬季最低气温可达零下20摄氏度。如何在低温条件下实现整车冷启动,是纯电动车面临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困难并没有阻挡住孙逢春团队前进的脚步,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团队终于攻克了关键的技术难题,顺利通过了极寒环境的实地测试,最低测试温度接近零下40摄氏度。“实现‘绿色办奥’,既关系到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关系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我们不能打一丝折扣。如今,我可以骄傲地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不再有禁区。”孙逢春自信地说道。
作为四大理念之首,“绿色办奥”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绿色已成为北京冬奥会最亮丽的底色,并描绘出可持续发展的优美画卷。
为最大限度降低场馆建设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北京冬奥会坚持推进旧场馆的循环改造和新场馆的绿色建构。国家游泳中心创造性地提出“水冰转换”改造方案,成为世界上首个在泳池上架设冰壶赛道的“双奥场馆”。新建场馆则全部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最高等级——三星级标准执行,规划建设时避让野生动物栖息地,并与生态修复同步进行。
在能源供应上,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为冬奥提供了“绿色动力”。2020年6月,世界首个柔性直流电网工程——张北可再生能源柔性直流电网试验示范工程正式投产,这里产出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源源不断输送到北京和张家口地区的冬奥场馆,实现了奥运史上首次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
为减少传统制冷剂中的氟利昂对臭氧层的破坏性影响,北京冬奥会首次大规模使用全球变暖潜能值为1的二氧化碳制冷剂,使场馆实现“零碳”排放。国际奥委会制冰工程顾问阿·吉·萨瑟兰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使用二氧化碳制冰剂的勇气不可低估,这是一个伟大的决定。希望北京冬奥会的二氧化碳制冰技术能传遍全世界。”
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绿色低碳理念也更加深入地延伸到人们的生活中。张家口市崇礼区将融雪水、自然降水高效回收存储,在保障冬奥会期间用水的同时,也让崇礼区实现了良性水循环。北京冬奥组委发布的“低碳冬奥”微信小程序,以积累碳积分等多种形式引导公众参与绿色低碳行动。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更多绿色消费场景进入公众生活,并为绿色冬奥增添活力。
秉持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原则,北京冬奥会将绿色意蕴赋予冰雪盛会,将生态保护与体育赛事相融合,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实印证。
让冰雪运动点燃全民热情北京什刹海冰场上,一群滑冰爱好者上演着冬天里的“速度与激情”;羊城广州,“南国冰雪文化节”主题活动异彩纷呈,白色冰雪绽放花城;安徽、四川等地,冰球等冬季运动项目被纳入学校特色课程,很多孩子开始了自己的“冰雪奇缘”……成功申奥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爱上冰雪运动,北京冬奥会也成为了全民共同参与的体育盛宴。
共享办奥不仅要丰富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要让冬奥红利惠及百姓。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冰雪经济,推动北京、河北乃至全国的冰雪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成功申办冬奥会以来,中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高达3.46亿人,“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宏伟目标已经从愿景成为了现实。新建改建的室内冰场、雪场推动着冰雪运动向四季延伸,并成为大众生活的新风尚。截至2021年年初,中国已有654块标准滑冰场和803个室内外各类滑雪场,与2015年申奥时相比,增幅分别达到317%和41%。据《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1)》显示,2015年至2020年,中国冰雪产业总规模从2700亿元增长到6000亿元,以健身休闲、装备制造、冰雪旅游为主的冰雪产业体系已初具规模。冰雪产业的发展,还为各地百姓带来了更多就业机会。“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这句话正在越来越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北京冬奥会筹办的7年,也是京津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7年。京张高铁、京礼高速建成通车,实现了区域交通的互联互通;协同治沙、治水、治气,实现了区域环境的联防联治;基础性公共设施加速布局,实现了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冬奥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写下了新的注脚。
“北京冬奥会后,中国还将进一步实施‘冰雪惠民计划’,不断放大‘后奥运时代’冰雪运动的辐射面。发展冰雪运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冬奥结束后,它的发展不仅不会停止,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好。”北京冬奥组委总体策划部部长李森对中国冰雪运动的发展信心满满。
在冬奥舞台促进文明交融“对很多志愿者来说,参与北京冬奥会是终生难忘的经历。我希望能成为一座桥梁,为国际交流作出自己的贡献。”北京冬奥会志愿者、乌克兰姑娘李遐畅谈着自己的梦想。2019年12月5日,北京冬奥会志愿者全球招募工作正式启动。仅仅4天,报名人数就接近50万。这是中国“开放办奥”的缩影,更是“开放中国”的吸引力。
申办冬奥成功后,中国将开放理念贯穿于冬奥会筹办的全过程。除积极借鉴各国办赛经验外,北京冬奥组委还先后聘请了37名外国专家、207名外籍专业技术人员参与到筹办工作中。国际雪联高山滑雪委员会主席伯恩哈德·鲁西是首位获聘的外国专家。7年来,他与团队一起踏勘赛道,确定设计方案,讨论缆车建设、赛道交通等一系列问题。“我可以自信地说,北京冬奥的赛道是我见过最完美的。它凝聚了我和中国伙伴们7年的心血。开放办奥为我们的合作提供了宝贵机遇。”在场馆建设、制冰造雪、赛事组织等方面,中方也主动与国际体育组织合作,有力促进了中外体育交流。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体育盛会,也是不同文明交流的平台。世界各国的多样性文化与中华文化在北京交汇,为冬奥会带来了不同寻常的东西方文明融合的体验。来自世界各国的冰雪健儿在“冰丝带”“雪如意”“雪游龙”等极具中华文化魅力的竞赛场馆为人类奉献一场展现体育卓越之美的视觉盛宴。北京冬奥会也成为了一座跨越意识形态、不同文明,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通向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体育盛会更加简约纯净极具诗意的倒计时设计、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唯美惊艳的雪花火炬台、璀璨夺目的数字光影……万众瞩目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让世界共同感受到了中国式浪漫。
“简约深刻”是大家公认的开幕式最大亮点。与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相比,冬奥会开幕式的时长被压缩了一半,演员人数更是从1万5000人锐减至3000人,但这份简约却释放了更大的能量。“简约却不简单。北京冬奥开幕式让更多普通人走上舞台,以朴素的方式展现中国人新的精神风貌。”与往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的众星云集相比,《今日美国》对北京冬奥会全部启用普通人参演的做法大加赞扬。路透社则刊文称:“简约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却展示出了一个更加繁荣、强大和自信的中国。”
对原有场馆进行充分改造也是落实“廉洁办奥”的重要方式之一。“水立方”变身“冰立方”,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首钢工业园变废为宝,建起冬奥会滑雪大跳台赛场“水晶鞋”;长辛店“二七厂”旧址翻建,从工业遗存变为冰雪运动训练基地……一个个经典的改造案例都是对“廉洁办奥”理念的最好践行。
“廉洁办奥”还体现在对一切违法行为的“零容忍”上。2019年,*主席在会见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时强调:“中国运动员哪怕不拿竞技场上的金牌,也一定要拿奥林匹克精神的金牌,拿遵纪守法的金牌,拿干净的金牌。中国将坚定主办一届像冰雪一样干净、纯洁的冬奥会。”
绿色、共享、开放、廉洁,中国的四大办奥理念不仅展现了中国更加从容自信的新形象,也让“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焕发了新的光彩。在四大理念的指引下,中国必将兑现承诺,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
编辑:段非平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