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唐花飞雪”颁奖礼服绒花头饰
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上,中国传统绒花元素惊艳了全场——除了被直接作为冬奥会颁奖手捧花之外,还被融入冬奥颁奖礼服的设计当中。绒花,这一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在今天又焕发出新的光彩。
绒花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秦始皇赏赐后宫嫔妃的“彩花”,在唐朝绒花正式成为宫廷贡品,于元、明进一步发展演化,并在清时达至极盛。绒花工艺在历史上的兴盛,既得益于其谐音“荣华”,具有“富贵荣华”的吉祥寓意,更倚赖其特殊材质、工艺所产生的魅力,与各类贵金属、宝石制作的饰品形成鲜明对比,成为“高洁素雅、朴实无华”这类审美追求的外在载体,与本民族精神特质相应和。
绒花的材质虽然相对简单、廉价,但其背后的工艺却相当复杂繁琐,其主要材料桑蚕丝需在煮熟之后再进行染色、披丝、拴拍子等处理,并根据所作绒制品的大小,用铜丝夹住绒胚、再将拍子剪成不同宽度的绒条,之后再经过刹形、熨烫、组装等十几道工序后方能完成。一个手掌大小的绒鸟发饰便可能需要耗费一名技艺熟练的绒花匠人半日之功,这样低的制作效率,使绒花在近现代工业化大生产的冲击下,难以与更为廉价、丰富的现代饰品相竞争,很快从主流市场中淡出,作为一种民间手工艺艰难存续。
但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浪潮之下,绒花工艺又再次为人们所关注,并以多种形式实现了与当下文化、时尚的跨界创新。
在各类影视剧中的复刻再现。绒花工艺在当代重新获得大众的关注与喜爱,与《延禧攻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鬓边不是海棠红》等一系列热播影视剧中出现的绒花元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些影视剧中,绒花饰品独特的造型、质地让年轻观众惊艳,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内涵,更使绒花超越了剧集本身,让大众对其来龙去脉产生了浓厚兴趣。
与现代服饰设计的巧妙融合。今天各类服装、首饰设计师们敏锐察觉到绒花的独特魅力,在创作中巧妙融入绒花元素。除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赛场,早在2012年第65届戛纳电影节红毯,中国女星姚星彤就身着名为“绒花若雪”的礼服惊艳登场。这件礼服由许建树设计,整体以紫荆花刺绣,搭配出自绒花工艺大师赵树宪之手的绒花花瓣,洁白无瑕,别具新意。
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独特发声。绒花工艺在今天的文化语境中,还与一些全新的艺术形式碰撞交融。奢侈品牌爱马仕就曾在其橱窗设计中,将绒花工艺与装置艺术进行巧妙融合重构。在用羽毛牵起丝巾的创意中,中国设计师张雷将绒花融入其中,绒花的质感、飞鸟的灵动与华美的丝巾相辅相成,展现出传统工艺别样的艺术风采。橱窗陈列中的商品与绒花相得益彰、互相增色,收获赞扬的同时,也让我们对绒花工艺未来的丰富可能充满遐想。
虽然绒花在今天重新为人们所认识,在诸多领域绽放出独特的光彩,但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困境并未真正改变,如果没有一套科学、有效的传承推广策略作为支撑,没有一套能够持续发展的传承体系,绒花工艺仍随时有着消亡的风险。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有几点思考:
传承模式创新。绒花工艺的发展离不开相当体量的从业人员作为支撑,当下绒花工艺的传承完全依靠少量民间手工艺人个体的传授、推广,难以真正形成体系化的绒花工艺人才培养模式,因而极易由于人才断档导致工艺的全面失传。
工艺题材创新。绒花工艺的魅力,很大部分来自于其工艺与材质的巧妙融合,但对于绒花工艺的传承,并不意味着对于传统工艺、材质全盘继承、模仿,而更应辩证地对其进行去粗取精的批判继承,对于其中与当代生产实际不相适应的工艺手段进行优化升级,尝试新材质、新工艺带来的全新可能。同时,在创作题材层面上,既要保留传统绒花经典的花卉、绿植、鸟兽等题材,更需要结合当下主流的视觉审美符号、元素进行跨界融合,在题材内容层面发掘新的方向。
推广策略创新。一味的帮扶和保护并不能真正使绒花在今天重新焕发生机,唯有通过充分的宣传推广,使其有稳定的受众群体与商品市场,才能保证绒花真正摆脱消亡的命运。今天对于绒花的宣传推广,必须站在市场的角度,从现代的营销策略入手。如举办相关艺术展览、邀请艺术家现场展示创作等方式,鼓励大众参与体验;通过影视剧植入加大宣传力度,引起社会关注;与热销产品合作推出电子产品周边(印花耳机盒、电子表表带、手机壳等)、盲盒(穿戴绒花元素的系列娃娃、系列扭蛋等)等限定商品;推出绒花的手工DIY手作套装,开发绒制品DIY材料包或开设绒花绒鸟DIY工坊实体店,让年轻人自愿了解绒花、喜爱绒花。
传统手工艺品的延续重在守正创新,是将多元文化与工艺相结合。工艺美术是流传于民间,在竞争、冲突与融合下推动向前的活物,而不应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馆里,这对传统手工艺来说无异于抹*。所以创新的意义就在于争取受众,以形式上的变化,换取内核精神的延续发扬。传统工艺归根结底并不只是一种精致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传达一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
作者:李梦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