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只会打仗不懂政治和外交的蛮干。
朱元璋起家时相当弱小,身边还有厉害的军阀:朱元璋建立以南京为中心的根据地,在长江上游有陈友谅,下游有张士诚,东南邻方国珍,南邻陈友定。
以朱元璋的实力,连一个陈友谅未必打得过,更别说被其他人群殴了。
老朱却巧妙的使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外交的手段,尽量弱化敌人。
在对付某一个敌人时,朱元璋用尽各种手段不让其他敌人联合起来。最终,这些军阀被朱元璋各个击破。
以张士诚为例,实力仅仅比朱元璋弱一些。陈友谅和朱元璋决战,多次派使者要求张士诚联盟,许诺夺取的朱元璋领土会一分为二。
朱元璋利用各种外交和政治手段游说张士诚,还收买张的亲信说瞎话,最终完全破坏了这个联盟。
直到陈友谅被消灭,张士诚始终袖手旁观。
要知道,朱元璋可差点被陈友谅打败。如果张士诚一同出兵,老朱恐怕就要亡国了。
相比朱元璋的尽量分化瓦解敌人,李自成基本就是胡打乱冲的蛮干。
李自成没有盟友,同张献忠也只是有过短期合作,随后因一点小事就翻脸。同自己并肩作战的好兄弟罗汝才,李自成也是说*就*,翻脸比翻书还快。
在李自成攻陷北京以后,全国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军政势力,最大的敌人应该是关外的满清。
朱元璋选择先打陈友谅,再去对付其他军阀,是因为陈友谅*死大哥,倒行逆施,赏罚不明,民心浮动,真实的军事实力不如朱元璋。
朱元璋有把握打败陈友谅,才会选择稳住张士诚等人,先同陈友谅决战。
而满清的实力远远超过吴三桂,比李自成要强得多,后者根本不可能打赢。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肯定会千方百计稳住满清,借机消灭国内其他军阀,先完成国内的统一,这就是“攘外必先安内”。
李自成却反其道而行之,莫名其妙的带领部分主力,跑去同大大强于自己的满清决战,随后连续溃败无法收拾局势。
如果李自成能够联络吴三桂,设法将满清暂时阻挡在河北山东一线,还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南明政权已经不构成什么危险,李自成用不了多少力气就可以消灭他们,张献忠也不是对手,可以短期内统一全国。
只要李自成建立了稳定的根据地,有了经济和人口的绝对优势,还是完全可以对付满清的。
实际上,明朝即便到了末年,连辽东军队的军衔都发不出,还是可以同满清周旋很多年。
换句话说,满清没什么了不起,并不是对付不了。
而李自成违背基本军政常识的胡来,导致他从顶峰到被*,仅仅1年时间。
第四,李自成没有得到民心。
李自成的*官造反,在经历小冰河几十年的明末,是有一定号召力的。
大明北方遭受严重饥荒,老百姓横竖是饿死,还不如起来拼命多活几天。
李自成军队的劫掠手段,大大丧失了民心。
朱元璋之所以得到天下,非常重要的是得到人民的支持。
老朱制定了很多安抚老百姓的政策:每攻占一地,朱元璋就重申军纪,严禁掳掠,有个别兵士犯禁,立即处死,因此朱元璋的军队受到当地百姓的拥护。朱元璋为了抚恤老百姓,甚至利用屯田方式减少军粮的征收,避免人民挨饿。为了积粮,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将胡大海的儿子胡三舍与别人违法犯禁,私自酿酒获利。朱元璋知道后,下令*了胡三舍。有人进谏说胡大海此时正在攻打绍兴,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坚决严明军纪,于是自己动手将胡三舍*掉。
在天下大乱的时代,朱元璋控制地区丰衣足食又安宁,老百姓自然拥护他的统治。
而陈友谅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统治地区横征暴敛,强行征集粮食,强行抓民当兵,搞得民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同朱元璋开战以后,陈友谅控制区的老百姓并不支持陈军,反而支持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