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分布图
首都莫斯科是全国最大城市,是政治和文化中心,也是全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圣彼得堡是俄罗斯第二大城市和波罗的海沿岸重要港口。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是太平洋沿岸主要海港。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摩尔曼斯克是北冰洋沿岸不冻港。俄罗斯人口出生率低,呈负增长,且男女比列失衡,女多男少,人口分布极不均衡。
二、不断扩张的世界强国
俄罗斯联邦,又称俄罗斯,简称俄国,是由22个自治共和国、46个州、9个边疆区、4个自治区、1个自治州、3个联邦直辖市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8-9世纪,基辅罗斯是东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个国家。988年开始,东正教从拜占庭帝国传入基辅罗斯,由此开启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并最终形成了占据未来700年时间的俄罗斯文化。
13世纪前期,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占领后,最终分裂成多个国家。在蒙古人统治期间,1283年莫斯科公国成立,并且不断发展壮大。15世纪后期,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莫斯科大公国逐渐发展为东北罗斯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领导其他公国摆脱了蒙古鞑靼的统治,使俄罗斯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1721年彼得一世在与瑞典王国进行大北方战争胜利后,被俄罗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罗斯皇帝”的头衔,俄罗斯正式成为俄罗斯帝国。之后对外走上侵略扩张的道路,吞并欧亚多个国家,并于18世纪中后期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达到鼎盛。到1867年初,俄罗斯帝国的版图达到极盛,总面积约为2320万平方千米,疆域北起北冰洋、南达黑海南部、西起波罗的海、东达阿拉斯加(1867年卖给美国),成为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地跨欧、亚、美三洲的大帝国。
俄罗斯领土扩张版图1300-1945
19世纪早期,亚历山大一世统治时的俄罗斯参与全欧洲抵抗拿破仑的反法同盟,并成为战后神圣同盟的领导者,此后长期充当“欧洲宪兵”的角色。1861年,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俄国,危机重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加快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苏维埃俄国。1922年12月30日,俄罗斯联邦同南高加索联邦、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组建苏联。冷战期间,俄罗斯成为超级大国,通过大力发展军事力量与美国争霸。
1991年底苏联解体后,最大加盟共和国俄罗斯继承苏联大部分军事力量,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器库。在“一超多强”的国际体系中,俄罗斯是有较大影响力的强国,其军工实力雄厚,特别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术,居世界前列。俄罗斯还是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对安理会议案拥有一票否决权。
三、改变命运的历史拐点
1861年改革。16世纪中期,俄国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盛行农奴制。由于农奴制的阻碍,到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奴境况十分悲惨,暴动频繁;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加剧了社会危机。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这次改革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俄国农奴
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俄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大战后期,1917年3月(俄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它与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同时存在。临时政府掌握着主要权力,不顾人民的死活,继续进行世界大战,并企图消灭苏维埃。11月7日(俄历十月),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随即建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列宁在苏维埃代表大会上
然而,国内外反动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在摇篮之中。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建设,一方面实行经济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1920年,苏俄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道路探索。国内战争结束后,在列宁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战前1913年的水平。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共有15个加盟共和国。1928年-1937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先后完成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了强盛的工业国。在全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1936年苏联通过新宪法,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也称为“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