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其礼兵翻译,大军深入不唯无功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2 03:50:39

题解:

本题目出自《论语:先进第十一》,《先进第十一》:主要记述孔子对个别弟子的评价及教学方法。原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我则何以载?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其意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侍孔子坐谈。孔子说:我比你们年纪大,你们不要因此而不发表自己的观点。平时你们总是说:没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任用你们,你们怎么去做呢?子路率先回答: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外有别国的军队威胁,内有灾荒,这样的国家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便可使国人勇敢,而且明白一些道理。孔子笑了。孔子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一个六七十里见方或者五六十里见方的邦国,我用三年的时间,可以使百姓吃饱穿暖。”至于礼乐教化的事,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冉求字子有,孔子弟子,小孔子二十九岁,卿大夫季氏家中的主管。另外,文中包括《论语·子路》: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意思是:孔子去往卫国,冉有驾车侍候。孔子说:“卫国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以后该怎么办呢?”孔子说:“让他们先富足起来。”冉有又问:“如果富起来,又该做什么?”孔子说:“教育他们”。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季康子问孔子曰:“冉求仕乎?”曰:“千室之邑,百乘之家,求也可使治其赋。”

原文:

继富而言教①,礼乐可更筹矣。夫礼乐固②治民者之所必需也。既足之后,求③能勿计及于是哉!且夫民之自计也,谋性情者,莫先于谋衣食。而上之治民也,理衣食者,尤当以理性情,使④谓民生已遂,而雅化可以不计焉!殊⑤非所以为治也。

足民可使,求之酧⑥知者如此,然治岂遂止于是而已哉?盈宁⑦未歌之先,草野虽有邪僻之情,而无敢肆。迨至蓄积有素,则淫溺⑧生于餍沃⑨,而风俗遂有不醇之忧。仓箱告竭之际,朝廷虽有化导之术,而无所施。迨至丰亨堪嘉,则理义生于优余⑩。而国家贵⑪有陶淑之具,于是乎有礼乐焉!足民者又不可以不讲也,而求窃思之。

治苟不臻于明备,纵余三余九,终属未竟之经纶。此官山府海所以贻讥小补也。想当年掌诸宗伯典诸大常,无非以席丰履厚,端赖此同节同和⑫者,为之潜移而默化(批:不求新奇而词气纯是经籍之光)。求岂置若罔闻耶?此固足民时所预为筹度者耳(批:如其二字,神理并到)!绩虽未底⑬于昭明,而熙绩厘工⑭,断无苟且之治术。此关雎麟趾所以润色鸿猷也⑮。

在今日泮水之鸾旗⑯常寂,辟雍之钟鼓不闻⑰,而当夫国富民殷,自必以至简至易者为之:日渐而月摩。求敢忘乎此度耶?此又足民后所急为慎审者耳。将谓教之与养,绝无可以兼该之数。彼夫胡考椒馨,田园不乏尊让,岁时伏腊,豳雅亦晓鼓吹,安见化民成俗,不隐寓于制田授里之中,而必待转计。

然谓教之与养,绝无可以区分之功。彼夫虞廷授官,司徒不无专职,周颂课绩,保介仅善微长,可知制节谨度,犹必需夫时雍风动之化。而能勿他求。如其礼乐,求殆有所俟矣。

评语

富丽温润,绝无肥重之弊,此文之善为裁酌者。

受业鲁清藩读

评语译文:文章好像玉一般富丽温润,完全没有肥大厚重的弊病,这是写文章善于作裁制斟酌的人。

注:

文章主要讲礼制,音乐对民族的教化,但是必须在民生孝养问题解决后,国家引导,提前做计划安排,才能达到四时和谐,高唱风化的效果。最后说明政府官员对农业丰收的重要性,官员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掌握好农时节令。同时带头参与,尽职尽责方可取的光明成绩。

①教:教育感化。

②固:本来。

③求:字子有,讳求,称冉子,孔门弟子。鲁国人,小孔子二十九岁。官为季宰氏。

④使:如果。

⑤殊:差异,特殊。不同。

⑥求之酧:要求的报答。然:这样。

⑦盈宁:丰衣足食,生活安定。

⑧淫溺:放纵,沉迷不悟。

⑨餍沃:土地肥沃。

⑩理义,优余:理义:治理行为。优余:好的有余。

⑪贵有陶淑:贵:重视。而贵文学之士(《韩非子·吴蠹》)有:能够。陶淑:陶,教育。淑:美好,善良。

⑫掌诸宗伯典诸太常,无非以席丰履厚,端赖此同节同和者:诸:众多。

宗:宗族。

伯:官员。

典:礼仪。

太常:掌管祭祀,嘉礼的官员。

无非:不外乎。

席:筵席。

丰:端酒器的盘子。

履:穿鞋子。

厚:看重。

端赖:开始依靠。

同节、同和:(同节)相同礼节。礼不逾节(《礼记曲礼》)(同和):音乐和谐。其声和以柔(《礼记·乐记》)

⑬底:到达,达到。

⑭熙绩厘工:光明成绩,治理功效。

⑮关雎麟趾所以润色鸿猷也:

关雎:《诗经·风》诗中是表达男女爱情的第一篇《毛诗序》以为此诗是歌咏后妃之德。乐得淑女以配君子。

麟趾:兴仁人之风。言周召之风自北而南。由西向东。

所以:原因。

润色:装饰。

鸿猷:大计划。

⑯泮水之鸾旗:《诗经 鲁颂》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汉族的诗歌,全诗八章,每章八句,此诗是对僖公的歌颂赞美,他能继承祖先事业,平服淮夷,成其武功。

⑰辟雍之钟鼓不闻:征召人才的号召受到堵塞,听不到。原文:于乐辟雍,于论鼓钟。

教之与养兼该之数:

教:教育感化。是故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为大务(《汉书·礼乐志》)。

养: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书·大禹谟》)。

兼该:兼顾,包括。此书既遍该众典以教一切。(皇侃《论语集解义疏》)

之数:之:的。数:规律。

胡考椒馨:《诗经·周颂·载芟shan》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胡考指高寿老年人,椒馨:椒酒的香味。椒:自己酿造的原汁土酒。

豳雅亦晓:豳雅:旬邑的雅乐。亦晓:也是通晓畅达。

隐寓:隐藏,寄托。

功:事情。上入执宫功(《诗经·豳风·七月》)

虞:春秋时期封于山西平陆之国。

司徒不无专职:管理农业的官员,没有一个不尽职责。

周颂课绩:督促完成指定的工作。《诗·周颂·思文》武王渡孟津……考绩。

保介:立于车左,披甲执兵,担任侍卫的勇士。《诗·周颂·臣工》嗟嗟保介,维莫之春,亦有何求,如何新畲。

时雍风动:四时和谐,丰衣足食,百姓民歌高唱。

鲁清藩:恩贡、道光乙酉太平志编修。文彦门人。

译文:

百姓连年丰收富足了,如果说教育感化他们,这时礼仪和音乐制度可以重新筹划了。因为礼义和音乐本来是治理教化百姓所必需的事情。既然百姓富足了,冉求,你能不计划做到礼乐教化这事吗?这时暂且让老百姓自己去计划,百姓认为:让百姓思考愉悦的礼乐,不如先考虑穿衣吃饭的问题。便是君主治理民生的思想:“治理百姓吃饱穿暖,首先要理顺百姓的性格。如果说百姓吃穿问题得到解决,而文明教化的事情也可以不需要去考虑计划了”。这是:百姓和上面的思维,两者之间的要求不同,不是这样就认为已经达到治理了。(百姓吃饱穿暖后,也要求礼乐)

当然富足的百姓可以听话使用(徭役)。他们对于上面的要求和报答,在政治清明环境下有智慧见识的人可以这样做。但是:礼乐治理难道马上停止在这个部分人听话的判断中了吗?在百姓没有丰衣足食,生活安定,歌舞升平的前面,虽然农村百姓中有不安分守己的人,他们没有敢肆意所为,如果一旦他们到了积存财物成为正常富足,这时礼乐教化跟不上,部分人就会放纵自己于沉迷不悟不受道德约束了。这个恶习产生的原因是土地肥沃带来的衣食满足。这时,在得不到礼乐教化的情况下,这个生活满足马上会给淳朴的风俗带来不好的忧虑。假如他们到了粮仓衣箱空空,缺衣少食的时候,朝廷就是有引导教化的办法,也使用不上了。如果等到丰收年头;上面(政府)实行嘉奖,由此治理教化行为在好的光景、富足有余的生活环境下可以产生了。这时国家重视教育能够倡导美好善良民风的所需器物(鼓乐或者条陈制度),于是乎能够礼乐产生了。对于富裕的百姓,礼乐教化更不能不讲了,这个道理你“冉求”应该提前准备,慢慢的去思考吧!(富民得到礼乐制度,可以使社会和谐)

治理行为如果不能达到为了明天的长久持续去准备,就是富足有余,但是没有礼乐制度,终究属于没有达到礼仪文明道德界线的要求。这时:便是如山如海权重的官府,如果没有礼乐制度免不了被人贻笑讽刺为小的修补了(指百姓富足,放任自流)。回想当年掌管周代(早期)宗族、地方长官、礼乐制度的众多官员,他们也不外乎以民间百姓筵席有丰(放酒器的托盘称丰)和有好鞋子穿看重为荣(礼乐带来的好处)。他们开始也是依赖这个相同礼仪法度和音乐和谐做标准(礼仪,音乐制度),使社会不漏痕迹的在礼乐制度引导下改变和化解不好的民风了。“冉求”你难道对这些故事(《诗经》内的故事),好像什么都没听到吗?这也是在百姓富足时,应该预先为他们筹划好的事情。当时周先祖的教化治理功勋虽然没有达到显著的成绩,但是这个礼乐制度的光明功绩,社会治理功效绝对没有其他马虎草率的治理方法而能够代替完成。这个功绩是由于当时周公、召公自北而南,自西而东兴仁德、礼仪教化之风去装饰、治理社会的大计划原因了。

在今日,对鲁僖公歌颂赞美继承祖先事业的诗已经寂寞,征召人才的号召也受到堵塞,听不到。如果到了国家富足,百姓吃穿有余的时候,他们(百姓)自己必定会按照极简单、极容易的礼乐自己去做了。但是,这个政绩必须经过一天一天慢慢的时间长久的潜移默化,这还需要付出很长的时间,“冉求”你敢忘却这个考虑吗?这也是百姓富足后,你冉求应该马上去慎重考虑,应该明白的问题了。这时所要说的礼乐教育与养民(德为善政,政在养民),二者绝对没有能够兼顾包括的规律。(等待百姓富足后,教化礼乐制度为大务)。现在我们看周颂诗内:百姓富足后他们的长寿老人享受椒(美)酒的香气,在田园里(农村)不缺少人与人之间的尊崇和退让的仁德之风。他们在一年的时令,三伏、腊月祭祀,旬邑的雅(正宗,规范)乐也是通晓畅达地击鼓吹打。这是百姓生活安定富足后,可以看见礼乐教化后的民众已经形成了这个风俗(击鼓吹打欢庆),而不是借用,寄托于井田制定,土地授予乡里之中而欢乐了(不是为了井田制而欢庆)。但是“冉求”现在你必须等待百姓富足后,礼乐教化方可计划实行。

说到教育感化(礼乐制度)与养民,完全没有区别对待的事情(孰重孰轻)。我们看古代虞国朝廷任命官员:管理农业的司徒很是尽职。《诗经》内《周颂·思文》的诗赞扬:督促官员完成指定工作的经验,在农业上取得的成就;即便担任侍卫的武士几乎也在好好地发挥着微小的长处。(侍卫参加农业生产)可想而知制定礼仪标准的谨慎程度。礼仪制度仍然需要四时和谐,人民吃饱穿暖,百姓民歌高唱的变化下才可以施行礼乐制度。而且百姓丰衣足食后能够再不要求什么。事实如果能像这样,至于礼乐教化事情,“冉求”几乎能够等待了。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