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2-02 03:44:46

——李斯《谏逐客书》词句释译探究


华东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

陈明洁

【原载《读写月报》2023年第11期】

摘 要《谏逐客书》“兵强则士勇”句,今人对短语“兵强”存在歧解的现象已较为普遍,进而对词句的释译互不相同。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兵”的词义究竟是指“兵器”还是“军队”,两种解读各执一说。从短语的语义构成和句式的修辞特点看,“兵强”应是指军队强大;从古代语言的运用规律和文本语境的逻辑内涵看,全句应释译为“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

关键词《谏逐客书》;兵强;语义构成;语境内涵;词句释译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1)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王赢政下令驱逐外来客卿时,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南朝裴骃《史记集解》援引西汉刘向《新序》,称当时李斯已在革逐途中,行至半道写了一封劝谏“逐客”的奏书,让人送达朝廷,秦王看后立刻派人追至骊邑,将李斯接回朝中,并撤消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这封奏书,便是首载于《史记》而千古传扬的《谏逐客书》。

李斯的《谏逐客书》能让秦王当即改变政令,其立竿见影的功效,足显文章论证之严密、说理之透彻、言辞之婉切,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对此,自南朝刘勰《文心雕龙》誉之为“上书之善说”以来,历来皆无异辞。如今,随着《谏逐客书》被全国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收入,语文界对该文论证过程所体现的逻辑思维特点进行研究和阐释成果很多。然而,对《谏逐客书》中“兵强则士勇”词义和句意的理解,较长时期以来却始终存在分歧,而这一分歧既关涉古代语言的运用规律,又兼及文本语境的逻辑内涵,至今鲜有专文加以论述澄清,故本文试作辨析以探究其真意。

一、“兵强则士勇”的词句释译分歧

《谏逐客书》中的“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句,在语文教材中并没有任何注释,但在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参考译文”中,则反映出对词义和句意的理解:

土地广的粮食就充足,国家大的人口就众多,武器强士兵就勇敢。

显然,这里是将“兵”释译为本义“兵器”。但早在先秦时,“兵”即已引申出“士兵”“军队”“战争”“军事”等义,其中用以指“军队”亦已屡见不鲜。如:

万乘之国,兵不可以无主。(《管子·权修》)

今又举兵,将以攻郑。(《墨子·鲁问》)

出兵则军败,退守则城拔。(《韩非子·五蠹》)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2)

那么,《谏逐客书》中“兵强”之“兵”,究竟是指兵器还是军队?从当今学界对该文的注释和译文来看,两种解读各执一说,相持未决。姑以下列四种类型的书籍对《谏逐客书》文本所作释译为例,可见这一分歧是亟待研究并加以解决的。

一为《史记》注译。如许嘉璐主编、安平秋分史主编《二十四史全译·史记》,对“兵强则士勇”译为:“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目前各种已出版《史记》全书译文的书籍大都与此相同,如萧枫主编《史记文白对照全注全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柯继铭主编《史记·文白对照》(哈尔滨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杨燕起、陈焕良等译《白话史记》(岳麓书社2014年版),等等。但张大可注释的《史记全本新注》,则对“兵强”注谓“武器精良”。

二为《古文观止》注译。如阴法鲁主编《古文观止译注》,对“兵强则士勇”译为:“武器精良的,兵士就勇敢。”该类书籍的译文与此相同者占绝大多数,如钟基、李先银、王身钢译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11年版)、中华书局编辑部编辑《名家精译古文观止》(中华书局2007年版)、傅德岷、赖云琪主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等等。但少数如王延栋注译《古文观止今注今译》等,则译为“军队强大将士就骁勇”。

三为大学教材。《谏逐客书》被选入高等学校教材,大都将“兵强”之“兵”注释为“军队”。如使用最广泛的郭锡良、唐作藩等主编《古代汉语》教材,无论是早期版本抑或后来的修订本(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以及商务印书馆等出版),始终保持这一注释。又如许嘉璐主编《高等师范学校教学用书·古代汉语》,对“兵强则士勇”整句注译为:“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其他如汤可敬主编《古代汉语》(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荆贵生主编《古代汉语》(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等,皆与此相同。但少数如周振甫主编《大学语文·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高校理工农医类各专业用),所注“兵强”谓“武器锐利”;方春荣编《中国古代公文选》(高校本科秘书专业用),则译为“武器精良的士兵就勇敢”。

四为散文选集。这类书籍对“兵强”之“兵”的两种释译皆多有所见。如陈文新、鲁小俊《古代诗文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注释“兵”为“兵器”;方铭、阮显忠《中国古代散文选析》(安徽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该句译为“武器精良,兵士就勇敢”,等等。将“兵强”之“兵”释译为“军队”的,如曹铁娟《历代书信选译》(云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李鸿昌《古代诗文名篇选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张金华编《中华文典》(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等等。此外还有同一书中两种释译并存而各自为说的,如西渡编《名家读古文》,在文选注释中所释“兵强”为“武器锋利”,后附吴小林撰《李斯〈谏逐客书〉赏析》文中,则述译为“兵力强盛军士就勇敢”。这里的“兵力”当指“军队的实力”,包括人员和武器装备等,是“军队”内涵更为具体化的概念,不同于单纯的“武器”。

除上述四类书籍中对“兵强则士勇”的两种不同释译之外,尚有偶见于语文试题中的歧解现象,如刘大鹏等编《大学语文一千题》(北京出版社1988年版),其中单项选择题第94题如下:

李斯《谏逐客书》文:“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几句中“兵”字意思是:(1)士兵 (2)武器 (3)军队 (4)军事 (5)兵器

该题列出5个选项,后附答案竟然是“(4)军事”,一并排除了“武器”“军队”“兵器”等选项,实属少见。又如廖超慧主编《大学语文习题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也在单项选择题设置类似的题干,其第6题为: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句中“兵”字的意思是( )

(A)士兵 (B)兵器 (C)军队 (D)武器

所附参考答案是(B)即兵器,但却排除了“武器”选项。虽然现代汉语有将“武器”一词比喻为非武装斗争的工具或手段(如思想武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等),使得“武器”的词义外延大于“兵器”,但古汉语的“武器”并无此比喻义,“兵器”等同于武器(如《汉语大词典》“兵器”即释为“武器”,《辞海》“兵器”条亦谓“即‘武器’”),因而该题选项(B)和(D)重复,不符合“单项选择”的题型。

综上对“兵强则士勇”的释译现象,主要分歧还是凸显在“兵”究竟是指“兵器”还是“军队”上,这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二、“兵强”的语义构成及句式特点

在“兵强则士勇”句中,“兵强”这一短语的组合,在语义构成上有其表达的规律可寻;在句群的排比句式中,“兵强”句又体现着行文的修辞特点。以下分别作一解析。

1.从短语组合看“兵强”的语义构成

“兵强”作为主谓短语,具有陈述和被陈述的关系:“兵”是陈述的对象,“强”是陈述的内容。如果“兵”表示兵器,与“强”的搭配是否具有表义上的合理性,是否符合语言的构造规则而成为常见的语言现象,是探寻其语义内涵的切入点。“强”在古书中或写作“彊”,其读音若为平声,在先秦汉语中即有着“强大”“强盛”“强健”“强横”等多种意义,但无论用哪个意义来陈述“兵器”,都不具有直接的语义关联。现代汉语有描述武器“强大”或“强盛”的说法,但都是在特定语境下指武器的威力、功效或数量上的优势等,而古汉语的“兵”却并不具有这些指代的含意,因而当今将“兵强”之“兵”理解为兵器(武器)者,大多将此短语释译为“武器精良”,少数则释译为“武器锋利”或“武器精锐”。这样的释译,虽然短语意义能够成立,但由于“强”的词义系统中并无“精良”“锋利”“精锐”等义,故“兵”与“强”组合的语义显然并非如此。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3)

如果“兵强”之“兵”表示军队,那么短语意指军队强大,这正是自先秦以来常见的表义搭配,其组合不仅语义关联合理,而且大量的使用实例无不表达这一含义。如:

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六韬·奇兵》)

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管子·重令》)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老子·七十六章》)

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韩非子·五蠹》)

  地广人众,兵强士勇,虽有百秦,将无奈我何。(《战国策·齐策一》)

王伯之道,不在兵强士勇之际,而在仁义智勇之间。(《太白阴经·人谋下》)

以上仅先秦至唐代用例,唐以后更不胜枚举,“兵强”皆当作“军队强大”解。不仅如此,“兵强”亦可倒置而组成偏正短语“强兵”,意为强大的军队,而非“精良的武器”。如春秋时期庚桑楚《洞灵真经·兵道篇》:“秦景王将眎强兵于天下。”宋何粲注:“秦时崤、函险固,兵强士勇,故眎强兵于天下,使天下无敢与之敌。眎犹示也。”可见秦景王(即秦景公,前576-前573在位)显示于天下的“强兵”,只能是强大的军队。又《韩非子·八奸》:“强兵之所加,弱兵必服。”以“强兵”加于“弱兵”,则“兵”不可能指武器。“兵强”又可倒置而组成动宾短语“强兵”,意谓使军队强大,而非“使武器精良”。如《孙膑兵法·强兵》:“齐士教寡人强兵者,皆不同道。”指齐国的谋士教齐威王使军队强大的说辞,都是用不同的方法。又《战国策·秦策一》:“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意谓想要使军队强大,必须先使百姓富足。可见“强兵”之“兵”,皆无法解释为武器。

在汇录先秦哲人思想和言行的《管子》《韩非子》等典籍中,短语“兵强”的使用尤为多见,但未发现有表示“武器精良”之例。在使用仅见一例的《晏子春秋》中也是如此,齐景公问晏子:国家怎样才能称上安定?晏子的回答有两句针对统治者而言:“地博不兼小,兵强不劫弱。”这里的“兵强”当释译为“军队强大”,意指在军队强大的前提下也“不去掠夺弱国”。总之,从古汉语“兵”和“强”的组合来看,表达的都是“军队强大”而非“武器精良”之意。

2.从排比句式看“兵强”的修辞特点

关于《谏逐客书》中“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阐释为排比句,理由是“者”的用法等同于连词“则”,三个句式结构相同,前两句中的“者”与后一句中的“则”可以互作训释。这一诠解,突破了虚词“者”只能作代词或语气助词的原有认知。如陈焕良《古书文例在训诂中的运用》一文,认为《谏逐客书》这三句中的“者”和“则”系“互文”修辞手法(传统训诂学亦称为“对文”或“变文”),因其“都在相应的位置上,当有相同的语法作用和语法意义”,并举《管子·治国篇》例:“末作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认为“其中‘则’与‘者’互用,可与《谏逐客书》相印证”,从而得出古书中“则”或作“者”,乃“异字同义”的结论。又如应守岩撰《“者”犹“则”说》专文,亦根据“互文”原理,对《谏逐客书》中“者”用同“则”作了详细论证,其首先列举的几则古注资料已颇能说明问题,如东汉马融注《论语·季氏》“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云:“言当陈其才力,度己所任,以就其位;不能则当止。”(见清刘宝楠《论语正义》)唐代尹知章(一作房玄龄)注《管子·五辅》“大者欲王天下,小者欲霸诸侯”曰:“言诸侯欲大利则王天下,欲小利则霸诸侯也。”又注“是以小者兵挫而地削,大者身死而国亡”谓:“小则地削,大则国亡。”(见清戴望《管子校正》)南宋张预注《孙子·计篇》“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云:“深晓变极之理则胜,不然则败。”(见《孙子十家注》)这些注语,皆以“则”释译“者”,可证“者”有连词“则”的用法。该文还援引现代语言学家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中首创“‘者’犹‘则’也”的观点,将裴氏所举16个古书用例,总结为“通过异文比较”“揭示互文关系”及“通过训释句意”三个论证途径,皆能证明并得出“者”犹“则”的结论。此外,作者还根据《汉语大词典》“者”字下所列义项“连词,犹则”以及所举书证,强调这一释义“标志着‘者’犹‘则’的训释已得到学术界的认可”,确定“这是一个客观存在,从先秦到元明,从经典诗文到戏曲小说,都有所反映”。

正是基于“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为排比句式,其修辞特点亦展露无遗,即不仅句中短语的结构相同,“地广”“国大”“兵强”和“粟多”“人众”“士勇”都是主谓结构,而且不难看出,每句中前后两个主谓结构的短语,其主语都具有包含与被包含的属性,即“地”包含“粟”,“国”包含“人”,“兵”包含“士”。这一严谨的修辞手法无疑告诉我们,“兵”在这里只有作“军队”讲,才能与“士”(士兵)构成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兵器”与“士”(士兵)则不具有这种关系。由此可见,“兵强”指军队强大,应是作者行文的原意所在。

三、“兵强则士勇”的语境内涵辨析

对“兵强则士勇”的释译,既通过“兵强”的语义构成考察其语言的运用规律,又依据文本语境辨析句子表达的逻辑内涵,则其词义和句意当能够得到确解。

1.语言的运用规律考察

先秦至秦汉时期,虽然并不排斥存在着“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的观念,但在语言运用上却有其不同的搭配规律。上文已论及“兵强”的短语组合,在古书中大多表达“军队强大”之意,亦即“兵”是用于“军队”的含义。在《谏逐客书》首段中,曾论及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所带来的强盛局面,奠定了秦最终一扫寰宇、统一六国的基础。当年秦国军队的强大,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作具体描述:“臣闻雍州之地,古称天府……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兵强士勇,雄视八方,有利则出攻,无利则入守。此用武之国,非诸夏所同,秦、汉因之,卒成帝业。”(见《旧唐书·郭子仪传》)将彼时的秦军“带甲十余万”概括为“兵强”,即谓军队强大之意;在此前提下,称其“士勇”和“雄视八方”,便符合语言表达的顺承逻辑关系。不难看出,决定“士勇”的逻辑条件,正是军队的强大。

“兵”表示武器而陈述其“精良”“锋利”“精锐”之类意义,则往往与“利”组合而构成短语“兵利”。如:

甲坚兵利,不足以恃胜。(《文子·下德》)

凡马车坚,甲兵利,轻乃重。(《司马法·严位》)

甲坚兵利,车固马良,畜积给足,士卒殷轸,此军之大资也。(《淮南子·兵略》)

兵者,凶器也。甲坚兵利,为天下殃。(《盐铁论·论菑》)

夫城固不能自守,兵利不能自保,得士而失之,必有其间。(《说苑·尊贤》)

同样,“兵利”亦可倒置而组成偏正短语“利兵”,意谓“锐利的兵器”或“精良的武器”之类的意思,如:

(褚师比等)因三匠与拳弥以作乱,皆执利兵,无者执斤。(《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故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荀子·议兵》)

世有言……锄櫌白梃,可以胜人之长铫利兵。此不通乎兵者之论。(《吕氏春秋·简选》)

古代的兵器有戈、殳、矛、戟、弓矢等等,统称“五兵”(所指不一),锐利精良的“五兵”,称为“五兵之利”,如:

凡五兵之利,王日玩之。(《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越公其事》)

制五兵之利,为万国之资。(《太白阴经·祭蚩尤文篇》)

五兵之利,无如弧矢之利。(《孙子兵法》杜牧注)

大量的文献用例表明,在陈述“武器精良”的意思时,“兵”与“利”所组成的短语,才是古汉语搭配运用的规律。至于“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的偏狭观点,早在先秦时确有其说,但那是受落后的冶炼和制作工艺的局限,一旦武器的材料和制作技术有所突破性发展,则会给予士兵有利的凭恃,增强作战的勇气。如战国后期秦昭王(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曾向宰相范雎表达其忧虑:“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恐楚之图秦也。”(见《史记·范雎列传》)由于当时楚国的铸造技术领先各国,其制作的铁剑锐利精良,秦昭王深以为患,认为“铁剑利则士勇”,以故担心“楚之图秦”。由此可见,兵器之“利”,确有可能在一定范围或一定程度上提高“士勇”;但就总体和全局而言,号称“士勇”的基础,却必须是整个军队之“强”。语言规律显示,“兵”的词义究竟是指军队还是武器,在“兵强”和“兵利”两种搭配所构成的语义表达上,可称判若泾渭,不宜混淆。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4)

2.语境的逻辑内涵辨析

《谏逐客书》全文运用的逻辑方法,同样也反映在“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排比句上。对其表达的逻辑内涵,有学者认为是以“类比引出下文”,再用“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比喻,得出“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的结果,指出这就是“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的原因。其实,比这更为贴切和具体的逻辑内涵解读,应将这三个排比句视为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在此基础上对其真假情况及逻辑作用进行分析。逻辑学原理告诉我们,假言命题是陈述一种事物的情况是另一种事物情况的条件,是一种语义形式为“如果A则B”的复合命题。《谏逐客书》的这三个句子,就是由三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组成的联言型多重复合命题。以下不妨分别作一辨析。

首先,作为充分条件假言命题之一的“兵强则士勇”,其内涵的真假情况决定了该命题是否成立,故对“兵强则士勇”的理解可检验如下(“+”代表为真,“-”代表为假):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5)

其逻辑原理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命题,当前件(兵强)为真而后件(士勇)为假的情况下,整个命题应判断为假,其余情况则都是真。因而,假设前件“兵强”为真且释译为“武器精良”,由于确实存在着后件“士勇”为假即士兵总体并不勇敢的情况(上表第二种),故“兵强则士勇”的假言命题为假。这就说明,若将该句释译为“武器精良士兵就勇敢”,其语义逻辑并不周全。但如果肯定前件“兵强”为真且释译为“军队强大”,则排除了后件“士勇”为假的情况,因为“军队强大”的内涵必定包含了“士勇”(士兵若总体不勇敢则谈不上军队强大),亦即士兵总体必定是处于勇敢的状态(上表第一种),故将该句释译为“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符合语义逻辑,命题真实可信。

其次,“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三个排比句,作为联言型多重复合命题,其联言支(三个支命题)的真假,决定了整个联言命题的真假,即只有在所有的联言支都为真的情况下,整个联言命题才为真;只要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那么整个联言命题就为假而不能成立。因而,“兵强则士勇”这一联言支的真假,也就关系到整个联言命题的成立与否。很显然,“兵强则士勇”处于排比句的语境中,只有释译为“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这一联言支的命题方为真而能够成立,从而整个排比句作为联言型复合命题也就顺理为真而使人信然不疑。

在“谏逐客”的大语境下,这三个排比句起到的逻辑作用不容忽视,它既是承接上文否定“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的决策,为“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的直言否定命题提供进一步的论据,同时又为引出下文“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类比推理,以及“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事实因果,奠定了合乎普遍真理的逻辑前提。

综上所述,“兵强则士勇”的词句含义当可以明确,“兵”应理解为“军队”,“兵强”是指军队强大而非武器精良,整个排比句宜释译为:

土地广阔粮食就丰富,国家宏大人口就众多,军队强大士兵就勇敢。

兵强则士勇翻译,金就砺则利翻译(6)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