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因为母亲早逝,林家没有了高贵身份的女眷可以教养她,所以,无论是外祖母还是父亲林如海,都明白,目前条件下,黛玉不能在林家长大,当然也还有其它因素。所以很快达成一致意见:安排黛玉入都进贾府。
《红楼梦》社会的贵族女性,闺阁中应该具备的条件对今后的人生很重要,哪怕有违人情。林家距京千里之遥,林如海年已半百,谁知这是不是永别呢?这是很现实的问题,黛玉是不愿离开家离开父亲的,但是没办法,六岁的小姑娘还是洒泪别父登舟赴都了。
同行的,除了荣国府派来的男女仆人,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丫鬟雪雁,还有自己的老师贾雨村,老师的心情必然是明媚而得意的,革职两年多,人生本来已经没有了指望,谁知柳暗花明又一村,竟然攀上了钦点巡盐御史林公如海的高枝,进而再搭上国公府贾家,这些人脉,对于小小的贾雨村来说,无异于高山仰止般的存在,这一路,任谁都会激动高兴到睡不着吧!
林黛玉自然是另一番心情,母亲新丧,父亲先失伴侣,现在唯一的爱女也将距其千里,想老父从此念妻思儿,身边无一亲人,何等凄凉。黛玉早慧,神京路远,黛玉一边带着对母亲的追思,一边带着离别父亲的伤感,再加上自己羸弱的身体、忐忑的心情,对一个小女孩来说,是何等的复杂和内心的不安啊!
林黛玉进贾府,曹雪芹用了整整一个回目来写,笔触大体上还是轻松的,尤其是写到王熙凤的华丽丽出场和与迎春三姐妹见面的情景,一派轻松祥和,外祖母将其视作心肝肉,就连两位舅母,言语里也是关照和安慰。这是表面,其实一派贵族气象下,内里是无法言说的辛酸。
【一】鬓发如银的外祖母和尚处年幼的黛玉的初见,强烈的反差让人堕泪根据后文刘姥姥的到来和贾母过生日对年龄的交待,黛玉入府时,贾母大约也快七十岁了。《红楼梦》时代,这是绝对的高龄了,“人生七十古来稀”,黛玉第一眼看到外祖母,原文写到:
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
“两个人搀着”“鬓发如银”,这个场景,彼时黛玉也就六七岁,这样的极老和极小,小的必须依傍老的生存,而老的必须如母鸡之羽翼呵护小的。一老一幼泪眼相看,很刺目,细想不禁悲辛交集。这里曹公借王嬷嬷和雪雁说出了这样的感觉:极老的力不从心,极小的一团孩气。
这样的情景,横亘在祖孙二人眼神喉间怕触碰的,是贾敏,对贾母来说,这是女儿留下的唯一的骨血,尚如此年幼;对黛玉而言,这是母亲的母亲,自己今后全部的依靠。
【二】接受来自贾府上下的审视年幼的黛玉自觉的调整着自己: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毕竟不是自己的家,外祖母家人对她再好,和父母、和自己家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入府的第一顿饭黛玉吃的并不熨帖,因为她发现贾府吃饭和家里差别太大了,父亲曾教诲她:饭后务待饭粒咽尽,过一个时辰再吃茶,才不伤脾胃,这叫惜福养身。可贾府不同,黛玉发现:
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
我们知道,一个人改饮食作息习惯有多难,尤其是改变父亲的教诲有多难,到不在事情本身,而是内心的那种深度认可也必须改过,这是十分令人痛苦的事,在这里,被曹公轻轻一笔带过。
黛玉不是小门户里的小姑娘,而是世代列侯、钟鸣鼎食、书香之族的林家千金小姐,是父母手心里的掌上明珠,黛玉的内心是骄傲而目下无尘的,她为什么不发表任何的意见,而主动更改自己的习惯,无他,唯接受众人审视而已。就算是一个成年人也会不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