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年5月,“小霸王”孙策走到了人生的终点,临终前他对张昭说:“公等善相吾弟!”然后将将印绶交给了自己的弟弟孙权。后来,在张昭、周瑜等人的辅佐下,孙权不仅在江东站稳脚跟,而且还占领了荆州地区,后来成为东吴的开国皇帝。其实,孙策是有子孙的,那么他的后裔又是什么样的结局呢?
根据史料的记载,孙策至少有一个儿子以及三个女儿。后来孙权作主,将孙策的一个女儿嫁给了名将陆逊,东吴的最后一位名将陆抗就是陆逊与孙氏所生。这桩婚姻有政治的因素,因为陆逊出身吴郡陆氏,是江东的名门,但与孙家的关系不好。孙权将侄女嫁给陆逊,是为了拉拢吴郡陆氏,缓和双方的关系。
出于同样的目的,孙权又把另一个侄女嫁给了顾邵。吴郡有四个名门,分别是顾、陆、朱、张,顾邵就出自吴郡顾氏,他的父亲名叫顾雍,后来官至东吴的丞相。顾邵年少成名,与陆绩齐名,名声甚至还要超过陆逊、张敦这些人。所以,孙策的女儿又成为孙权拉拢吴郡名门的工具。此外孙策还有一个女儿,她嫁给了朱治的儿子朱纪。
孙策虽然传位给了弟弟孙权,但其实他是有儿子,此子名叫孙绍。那么孙策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孙绍为继承人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当时天下大乱,江东的局势也不平静,各方势力虎视眈眈。正所谓“国赖长君”,虽然史书没有记载孙绍的具体年龄,但我们还是能够推测的。因为孙策病死时只有二十六岁,他的儿子能有多大呢?
孙策虽然病入膏肓,但却并不糊涂,他知道孙绍的年纪尚幼,根本无法承担领导江东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孙策将印绶交给了十九岁的弟弟孙权。孙权继承兄长的基业,并将其发扬光大,占据江东、荆州之地,与曹魏、蜀汉形成鼎足之势。229年,孙权登基称帝,建立了东吴政权,可是他在对待兄长及其后裔方面却非常“吝啬”。
孙权称帝后,追尊父亲孙坚为武烈皇帝,兄长孙策只被追尊为长沙桓王,仅为“郡王”级别。至于孙策的儿子孙绍,爵位更低,先被封为吴侯,后改为上虞侯,连个郡王都不是。那么孙权自己的儿子呢?除了夭折的以及太子外,其他全都封王,孙霸是鲁王,孙奋是齐王,孙休是琅琊王。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就认为孙权太不厚道了,“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而权尊崇未至,子止侯爵,於义俭矣”。那么孙权为什么这样做呢?其实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名分问题。孙权有意压低兄长及其子孙的爵位,是为了防止东吴出现内乱,如果抬高孙策的地位,那么他的子孙可能就会跳出来,威胁皇位。
孙权虽然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但孙策后裔仍然难逃一死。孙绍死后,他的儿子孙奉继承了爵位。此时已经是东吴统治后期,在位的皇帝是孙皓。270年,孙皓因爱妃病死,几个月没有举行朝会,搞得朝野人心惶惶。民间纷纷传言,孙策的嫡孙孙奉应该成为东吴皇帝。孙皓闻讯勃然大怒,将孙奉全家处死。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