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想发动无穷无尽的子子孙孙来移山,山还不是普通的山,是太行山和王屋山。最后得天帝帮助,两座山被移到别处。
相比较之下,夸父的事迹就比较简单。
夸父想追日,饮尽黄河里的水,最后力竭而死。
世人对此的评价是,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颂扬。而夸父不自量力。
我们不应该在认知层面上评价俩人,两人皆认知受限。所以不要认为移山理论上可行,而逐日理论上行不通。愚公认为山可移、夸父认为日可追。应该在精神层面评价,夸父的想法和愚公一样,认为穷尽努力、不舍昼夜,就能达到目标。世人对愚公的褒扬也就在于此。但夸父明明和愚公在精神层面是一致的,却被说成“不自量力”。这是为何?
愚公移山的原因也是目的是:使出入通达、无需绕远。然后发动全家、甚至世世代代来移山,企图耗尽若干代人的精力来达到出门不需要绕远这样一个目标。也许终有一天,山被成功移动了,愚公的子孙后代终于出入很方便了,但牺牲了前面数代人的精力,移山的精力远远大于绕山的精力。真正顽固不懂变通的不是智叟,而是愚公本人。
所以,对于移山和逐日这两件事,应该受到同样的评价:精神上是值得嘉许的,实际得看是什么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