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传说中,嫦娥奔月是最为动人也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嫦娥奔月”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美好一章,我们无法想象没有嫦娥奔月传说的中秋节。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一起聊聊有关嫦娥奔月、中秋节的故事。
一、嫦娥奔月和女性、中秋节、月饼的关系1、嫦娥奔月和女性的关系。中秋八月十五与上元节(正月十五)、中元节(七月十五)都是民间妇女的节日。古朴的民俗认为万物有灵,男女,阴阳,太阳属刚,也就喻为男人;月亮属阴,也就喻为女人,自然月宫上住的是女神,来与“太阳神”相呼应,也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
嫦娥成了月亮的化身,女性的福音,八月十五女性拜月,嫦娥会赐予女性美貌、智慧、爱情与家庭以及得子的幸福。
2、八月十五为什么是中秋节。传说嫦娥本是后羿之妻,后羿射下9个太阳后西王母赐其不老仙药,但后羿不舍得吃下,就交于嫦娥保管。后羿门徒蓬蒙觊觎仙药,逼迫嫦娥交出仙药,嫦娥无奈情急之下吞下仙药,便向天上飞去。
当日正是八月十五,月亮又大又亮,因不舍后羿,嫦娥就停在了离地球最近的月亮,从此长居广寒宫。后羿回家后心痛不止,于是每年八月十五便摆下宴席对着月亮与嫦娥团聚。
3、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嫦娥到了月宫后,异常思念丈夫,而后羿也日思夜想,期望能再见到妻子。一天,一位仙人向后羿指点了方法:在八月十五月圆之夜,用面粉作丸,团成如圆月的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嫦娥的名字,三更时分,嫦娥就可以回家团聚。后羿照做,果然见到了从月亮中飞来的嫦娥,夫妻重圆。这种面粉做出的圆团后来就演变成了各式月饼。
二、嫦娥奔月传说的来源嫦娥奔月:中国上古时代神话传说故事,讲述了嫦娥被逢蒙所逼,无奈之下,吃下了西王母赐给丈夫后羿的一粒不死之药后,飞到了月宫的事情。
一般地,人们认为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主持编写的《淮南子》最早记录了嫦娥的故事。南北朝时期的谢庄在《月赋》里说:“《淮南子》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常娥窃而奔月。”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摘了《淮南子》里的这句话。很显然,公认的说法是嫦娥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中。
但《淮南子》引嫦娥进来,是要用她的故事说道理的:“譬若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是故乞火不若取燧,寄汲不若凿井。”看来,《淮南子》也还不是嫦娥的发明处。
那么嫦娥故事的最初版权是谁的呢?答案是商代的著作《归藏》。
秦代王家台秦简《归藏》,于1993年3月在湖北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中出土。王家台15号秦墓出土竹简,“其中关于易占的竹简164支,未编号的残简230支,共计394支,总计4000余字。”《易占》其中的《归妹》卦辞为:昔者恒我(姮娥)窃毋死之药于西王母,服之以(奔)月。将往,而枚占于有黄。
东汉高诱注解《淮南子》中说嫦娥是后羿之妻。汉代人避当时皇帝刘恒的讳,恒我(姮娥)之后名字改为嫦娥。
如此说来,嫦娥出现在人们视野中的时间,至少已经有四千多年了。
三、嫦娥奔月的通行版本通行版源于《淮南子·外八篇》的故事。很久以前,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帝尧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等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九日,*死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豨。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羿,嫦娥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滞留在月亮上的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羿团聚。
羿听说嫦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仰望夜空呼唤爱妻,他惊奇地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身影酷似嫦娥。后羿就让人在院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日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眷恋着嫦娥。人们听说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也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中秋节拜月的风俗也因此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