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为什么强调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

首页 > 体育 > 作者:YD1662024-03-20 08:27:25

文化自信是**关于文化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首要主题,凸显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刻理解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以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以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面对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展现中国发展新的文化气象。

为什么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为什么强调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1)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更具本质性的精神追求,是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动力源,是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精神标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战略高度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从中可见文化自信是文化建设系列重要论述的首要主题,凸显了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的文化底蕴。新时代,我们要在深刻理解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基础上,切实把握文化自信的思想根基与现实价值,不断增强文化自信的底气。

传承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

作为更根本、更深沉和更持久的自信,文化自信是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的思想基础。它反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中华民族在走向复兴的进程中,对自身文化传统及其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念,体现了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理解与认同,彰显了中国改革创新的精神气象和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的精神历程。

从历史传统角度理解文化自信的深层根基,需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自我超越的发展图景,深刻认识到它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深层需要。文化自信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现代转型的深刻理解,既是对在社会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的中华文明历程的科学认识,也是对百余年来中华民族奋斗精神的文化归纳。

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以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文化自觉把握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就要在文化认同的语境中展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苦难辉煌的历史进程,就要以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文化话语解读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彰显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和文化自我。

回顾中华民族苦难辉煌的文化历程,可见中华文化的比较优势与深远影响力。作为有5000多年文化发展史的世界文明古国,中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厚,勤劳智慧、务实进取的一代代中国人创造了华夏文明,展现了自强不息、昂扬奋进、海纳百川的文化精神。它内显在思想百家的经史子集中,融贯在琴棋书画等艺术形式中,外化于举手投足的日用伦常之间,构成了中国人的文化世界,使文化中国成为中国人精神生活的栖居地。

但是1840年以后,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中国人开始失去自信力。值此民族存亡之时,中国有识之士奔走奋进、徐图自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新文化塑造新生活,在新生活中向往新社会,吹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号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我们党塑造了革命文化,以之汇聚中国社会最广泛的力量,万众一心,在超越民族苦难的抗争中筑起新的长城,实现了中华文化的浴火重生。

新中国成立后,站起来的中国人走出了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和自怯,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逐渐从困顿走向兴盛,生发了中国哲学的底蕴和中国精神的底气。在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的进程中,文化自信始终是一种动力源,成为凝聚中国精神的现实力量。

面对“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发挥社会主义主人翁精神,中国人民以强烈的民族自信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后,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形成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党创造性地提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通过辩证看待和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将精神文明建设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努力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偕行并进,形成了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文明观念,再次实现了中华文化的自我理解与自我超越。

改革开放40多年来,物质生活的不断丰裕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强大支撑。我国文化事业稳步前进,文化创意产业快速发展,文化市场愈加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得到丰润的文化滋养。中国人以厚重的底蕴和多彩的形式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凝聚起中国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迈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为什么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为什么强调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

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文化兴国、文化强国,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国家独立和民族自强,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化自信;缺乏文化自信,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就缺乏精神根基。

在新时代,随着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迈向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华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华民族愈益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如何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和传播手段创新,持续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成为文化体制改革走向深入的必然要求。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加强文化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需要,也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举措。因为“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拥有怎样的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为此,必须夯实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把握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深层次要素,完善文化生产和文化管理体制,由此激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激活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需要倡导健全的文化发展机制,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着力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与文明程度,彰显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在新时代,我们应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反思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确认新发展理念的文化内涵,解决各种复杂深刻的文化矛盾,推动与经济发展偕行的文化建构。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展现文化自信的时代品格,必须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新时代的更高起点上持续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制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社会文化环境,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高质量发展。为此,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破除束缚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观念。要深刻认识文化发展环境的变化,创造适应新技术和新媒体的文化产品,谋求适应社会发展的文化提升。

在新时代,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提升,中国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在国际舞台上展露风采。**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进一步彰显文化强国建设的中国逻辑,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文化中国,要从哲学、历史、文化等角度解读中国思想的内在价值,深化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世界表达,切实反映新时代中国人民伟大实践和精神风貌,彰显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世界历史意义。

为此,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提出中国社会发展的自我主张,呈现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为什么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为什么强调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3)

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

在新时代,进一步夯实文化自信的深层根基,进一步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现实作用,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促进文化创新,必须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为此,应在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理解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到国家统一、民族富强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在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这需要归纳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经验,把握文化发展中的若干矛盾关系,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必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夯实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基石。要以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作为物质基础,实现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促进中实现历史进步与文化进步。同时应意识到,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体现为深沉而持久的力量。历史证明,没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不会有政治上自由、经济上繁荣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就不会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在新时代,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进一步彰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力量,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文化定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任何社会的文化都与其所处时代的政治生活相互交融,同时也对政治现实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进一步建设具有强大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切实弘扬主旋律,以先进文化作品鼓舞人。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倡导人们在共有精神家园中齐心协力,尽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必须进一步加强社会文明建设,着力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文化。在新时代,要以符合时代精神的公共治理文化促进公共事业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新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社会治理,以新城市文化促进和谐、幸福、安康的城市治理,在文化生活中建设美好生活,在文化发展中实现社会理想。

为此,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文化立场,将促进社会治理创新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适应新时代人们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的新变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提升到“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高度来理解,因为这是关乎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发展大计。在新时代,我们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文明观念,建构与生态文明发展相适应的生态文化,形成“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文化理念。要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文明持续发展,从生命共同体的文化高度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一个系统工程,统筹对自然环境的系统治理,形成自觉追求绿色发展理念的社会文化心理,建设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城市和乡村。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还必须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进一步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科学、卫生、体育、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促进和实现人的素质现代化。

在新时代,应深刻认识到,把握文化自信的实践逻辑,就要将文化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只有以人民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发展为指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深刻理解文化发展的本来,合理借鉴文化发展的外来,才能更好地创造文化发展的未来。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要以文化自信进一步提升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内涵,以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面对前进中的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地开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以理想和信念之光照亮我们的时代,展现中国发展新的文化气象。

作者:臧峰宇,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前线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前线》杂志2020年第6期,原标题“文化自信的历史传统与时代品格”

责编:王晓方

版式:山中石

图片来源:东方IC

监制:李爱玲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