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0月27日电 题:从奥运百年梦想,到冬奥百日倒计。中国,这样走过!
记者 王禹
时间,总能如实纪录前行的每一步,并在特殊的时刻见证着历史。
10月26日晚,倒计时的指针跨过20时整。歌声唱响,奖牌发布……2022年北京冬奥会筹备工作正式进入最后的百日冲刺,迎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
此时此刻,在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国家游泳中心内,轮椅冰壶运动员运筹帷幄,在“动与静”转换之间尽情施展冰上运动的魅力。
百余公里外,如“雪游龙”般盘踞在延庆赛区小海陀山脚下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正迎来建成后的首项国际赛事,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在这里上演着极致的速度与激情。
冬奥冰壶场馆冬奥冰壶场馆又名“冰立方”,由2008年奥运会场馆“水立方”改建而来,是世界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大河奔涌,长风浩荡。放眼长城内外,冰雪运动更是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蔚然成风,一派全民参与、热闹非凡的景象。
此后的一百个日夜,伴随着十四亿人民共同迸发出的冰雪激情,北京冬奥会将乘势而上,期盼与来自全世界的宾朋共享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与“双奥之城”的荣光。
东亚病夫与奥运三问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1896年,由英国人创办的《字林西报》刊登一篇文章,通篇讥讽、嘲笑当时中国的一切,指称中国为“东亚病夫”。这一带有浓浓偏见的词语,也成为钉在百年前贫弱不堪的中国身上挥之不去的耻辱标签。
就在同一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希腊雅典召开。赛会开始前,组委会向世界各国发出参赛邀请。刚刚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最终只派出观察员参会。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会徽
1908年,渴望国富民强的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在《天津青年》杂志上提出“奥运三问”:“中国,什么时候能够派运动员去参加奥运会?我们的运动员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一枚奥运金牌?我们的国家什么时候能够举办奥运会?"
一字一句,振聋发聩,但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还无法做出回答。
直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诞生36年之后,中国短跑运动员刘长春单刀赴会,孤身一人站在洛杉矶奥运会的跑道上,奥运会的舞台终于首次迎来了中国人的身影。
刘长春的身后是当时山河破碎、国运艰难的中国,也是四万万国人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渴望与追求,“望君奋勇向前,让我后辈远离这般苦难。”亦是彼时他留下的愿望。
1932年7月30日,第十届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在本届奥运会上短跑选手刘长春成为中国第一位参加奥运会比赛的运动员。 新华社发 图片来源:新华网
从1908年在南开操场上,学生们只能通过幻灯片观看伦敦奥运会的盛况,到1932年刘长春乘上“威尔逊总统号”邮轮只身赴会,奥林匹克运动的轮廓愈加清晰的呈现在国人面前。
直到东京奥运会,“亚洲飞人”苏炳添跑出9秒83的成绩,把亚洲纪录提高0.08秒。他说,刘长春开启了中国短跑参加奥运会的先例,自己也实现了历代前辈的嘱托。
中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的风尘苦旅,宛若划破黑夜的一道星光,照亮了国人参与奥林匹克运动的前路,也成为当时的中华民族命运多舛,求索希望的真实写照。
重返奥运与首金荣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提升国内竞技运动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1959年9月1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开幕。
36个比赛项目、6个表演项目,29个代表团的1万多名运动员角逐赛场,共有7人4次打破4项世界纪录……第一届全运会,不仅展现新中国体育健儿的卓越风采,也成为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奠基石和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