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市南丹县龙头山特大锡矿床。龙头山特大锡矿床在南丹县城的东南部168度方向,与南丹县城直距18公里。矿区的开采历史比较久远,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人在此开采。解放后1955年地质队对该区域进行地质勘查,1959年初步查清了龙头山原生锡矿床的地质特征,1978年发现致密块状、厚大的100号锡石—硫化物矿脉,后期又发现了105号矿脉。使矿床锡、铅、锌储量成倍增长,至1979年已经累计提交锡金属量23万吨、锌75万吨、铅37万吨、锑30万吨。2005年的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调查又使矿床的资源量有了大幅增加。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有上泥盆统同车江组灰岩及灰页岩互层、五指山组扁豆状及条带状灰岩、榴江组硅质岩、中泥盆统纳标组泥灰岩、页岩、硅质岩及生物礁灰岩。生物礁灰岩是100、105号矿体的赋矿层位。
区域内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北西向紧密褶皱带和断裂构成矿田构造线,被后期北东向断裂近等距离切割而呈网格状构造。矿区内褶皱构造主要为大厂背斜,由泥盆系中—上统构成,长约17km,宽2—4km,枢纽两端分别向北西和南东两个方向倾伏,背斜轴向为330度—340度,东翼缓,岩层倾角20—40度;西翼陡,岩层倾角为70——75度。背斜核部为纳标组生物礁灰岩,翼部主要为罗富组、榴江组、五指山组地层。矿区内断裂构造主要为南北向、北西向及北东向。南北向断裂切割矿体,北西向断裂为产于大厂背斜西翼近核部地层中的逆断层,即F1断裂,在深部48—56勘探线间发育有隐伏断裂F3,F3断裂与F1产状相近,F3断裂控制了105号矿体的产出。
矿区出露岩浆岩主要有花岗斑岩、闪长玢岩。花岗斑岩呈脉状产出,纵贯矿区,断续延长约9公里,厚度一般为5—28m,走向近南北,北段倾向东,倾角60—70度,南段倾向西,倾角70—80度。闪长玢岩出露于矿区西部,呈脉状产出,延长7km,厚度一般为2—12m,走向大致南北,倾向东,倾角70度。岩浆岩与矿床的成矿关系目前还不清楚。
龙头山锡多金属矿床发现了10多条矿体,100号矿体规模最大,是一个硫化物脉型大矿体,它赋存于中泥盆统的生物礁灰岩中,矿体总体走向北西,分布在48—66勘探线之间,垂向在530—-79米标高之间。呈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缓倾斜不规则透镜状盲矿体产出,沿侧伏方向延伸长度1200m,走向长60—230m,垂直厚度0.76—116.46m,平均厚度11.6m,倾向15—60度,倾角35—65度。矿体形态复杂,沿走向和倾向都不稳定,矿体平均品位:锡2.04%、锌9.7%、铅4.84%、锑4.22%、硫23.55%、砷3.17%、银143.9g/t。矿体的品位与厚度呈正相关关系。矿体中心部位品位较富,而四周较贫。
105号矿体与100号矿体为同一矿体,在-79m标高以下,目前控制标高在-79—-284.6m。矿体走向近于南北,以-151水平为界,上部总体倾向东,下部北段倾向西,下部南段倾向南东,向南西方向侧伏,控制长度459m,水平宽度139m,延伸大于205m,矿体深部没有完全控制。平均品位:锡1.23%、锌13.08%、铅3.55%、锑3.39%、砷3.17%、银130.6g/t。
金属矿物主要为锡石、磁黄铁矿、脆硫锑铅矿、铁闪锌矿、黄铁矿、毒砂、白铁矿,其次还有胶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硫锑铅矿、异辉锑矿等。
脉石矿物为石英、方解石、萤石、炭沥青等。
矿石主要有自形晶、它形晶、交替溶蚀结构,其次为压碎结构、固溶体分离结构、围边结构等。
矿石构造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少量的细脉状、对称条带状、晶洞、生物残余等构造。
矿床主要有用组份为锡、锌、铅、锑、硫、砷。伴生有益组份为银、铟、金、铜、镉,微量元素有硒、碲、钴、铌。进矿围岩蚀变主要有透闪石化、大理岩化、碳酸岩化等。
矿床成因属于高—中温热液矿床,工业类型属于锡石—硫化物类型—硫化磁黄铁矿亚类。
至2002年矿床仅100号矿体累计查明矿石量629.0529万吨,锡金属量12.83万吨、锌61.01万吨、铅30.44万吨、锑26.54万吨、硫148.14万吨、砷19.94万吨、银905.20吨。
2006年对105矿脉进行详查,2008年提交资源储量:332 333矿石量321.6万吨,金属量:Sn 3.94万吨、Pb 11.41万吨、Zn 42.06万吨、Sb 10.89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