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至金秋,行走在中国白裤瑶之乡,草木葱茏,飞鸟翔集,一幅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新画卷正生动铺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池市南丹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超前谋划,高位推进“南国避暑胜地 世界白裤瑶乡”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将旅游业作为该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加以大力培育,全县旅游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目前,南丹县拥有国家4A级旅游景区3个,正在创建2个国家5A级景区,4个国家4A级景区。2021年全县接待游客达366.98万人,旅游总消费达45.1亿元。南丹旅游正焕发蓬勃生机,展现无穷魅力,成为南丹转型发展重要支柱产业。
多措并举 旅游基建驶入快车道
南丹是广西避暑旅游城市之一,素有“中国锡都”“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白裤瑶之乡”等美称。
近日,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拟将南丹县报请自治区政府批准,纳入广西推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单位储备库,授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初审验收达标”证书。
多年来,南丹将旅游作为全县战略性支柱产业,制定出台《南丹县加快旅游业发展扶持奖励办法》《南丹县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扶持奖励办法》等多项优惠政策,为当地旅游发展提供精准规划与政策保障。
其中,从今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以上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递增,在奖励资金、项目用地、融资贷款等方面优先支持旅游项目建设。编制《南丹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等14项旅游规划,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使涉及旅游的每项工作更科学、可行、严谨。
旅游基建方面,南丹在已有黔桂铁路、兰海高速、河池机场等基础上,高效推进平天高速、南天高速等项目建设,全县通高速路乡镇将达到7个,主要景区全部实现二级以上公路通达,完善旅游大巴、旅游专线、共享单车等旅游交通体系,形成“快进慢游”立*通网络体系。持续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强化智慧旅游,建立旅游大数据、南丹旅游App等智慧网络平台,推动对接“一键游广西”平台,全县所有A级旅游景区均实现视频监控、移动网络和Wi-Fi全覆盖,实现旅游信息化、智慧化。
全域旅游 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在产业融合上,南丹全力推进十大核心景区、十大田园综合等“双十”联建工程建设,形成全域景区、景城融合、差异互补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建成国家级4A级景区3个、国家级3A景区3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国家湿地公园1个。
拉希国家湿地公园。
创新实施“旅游 ”战略,推进旅游与工业、农业、文化、康养等深度融合发展,全县建成四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个、全国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旅游扶贫示范点1个、广西职工疗休养基地1个。完善旅游要素体系建设,建成四星级旅游饭店1家,开发打造了丹泉酒、富硒米、六龙茶、白裤瑶刺绣等众多广受欢迎的旅游产品,南丹旅游业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转变。
在发展旅游产业上,南丹县将旅游作为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推动“厂区变景区、矿山变青山、瑶乡变景乡”三大转变,有效破解“工业为主,一矿独大”的产业局面,打造旅游带动产业绿色转型发展的南丹样板。
其中,推动“厂区变景区”,打造产城融合新典范。丹泉景区于2007年获得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2016年1月通过国家4A级景区验收,目前年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00多万元。依托丹泉酒厂、喀斯特地貌景观和酿酒文化建成洞天酒海景区,其天然藏酒洞经吉尼斯认证的世界上最大天然藏酒洞。
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融入地方特色内涵,当地升级建设丹泉特色小镇,打造集高端白酒酿制、休闲度假旅游、世界酒文化展示、电子商务于一体的产城融合新典范。
洞天酒海景区。本版图片均由南丹县委宣传部提供
绿色发展 打造景区带富新样板
矿山变青山,打造生态治理“新模式”。南丹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矿山、绿色制造,推进矿山环境治理,实现生态保护和恢复再利用。其中,依托废弃矿场建成笼箱盖枫杏旅游景区,成为广西甚至是全国旅游与环境治理融合的样板;南方公司等一批工业旅游项目加快推进;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2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2021年,南丹矿区生态修复获评“广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南丹荣获“国家级国土资源集约模范县”称号,成为绿色生态转型的典范。
白裤瑶同胞吹起迎宾牛角。
推动“瑶乡变景乡”,打造景区带富新样板。近年来,南丹以歌娅思谷景区和白裤瑶民俗文化为重要载体,创新实施“千家瑶寨·万户瑶乡”易地搬迁旅游扶贫项目,1.35万白裤瑶群众从“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大石山区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便利安置区,通过参与旅游实现脱贫致富。“千家瑶寨·万户瑶乡”王尚安置点朵努社区先后荣获“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美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2020年广西十大最美乡村”等荣誉称号。歌娅思谷景区获评为全国“景区带村”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成为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