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是否喜欢观赏戏剧表演呢?哲学家黑格尔曾言:“一个民族拥有戏剧,标志着它的文化日益成熟……戏剧是文明的结晶。”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戏剧已经成为了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中国的戏剧传承已逾八百年,扎根深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到中国的戏剧,京剧无疑是众所瞩目的代表。京剧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和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戏曲之最。不过,今天我不打算探讨京剧,我要分享的是一个戏剧的活化石——藏戏。藏戏是藏族戏剧的统称,扎根于藏族文化的深沉土壤中。藏戏不同于京剧等具体剧种,而是一个包容众多不同表演形式和流派的广阔系统。由于青藏高原的多样自然环境、生活习惯、文化传统和方言语音的多元性,藏戏产生了多种不同的艺术类型和流派。
有一次我在日喀则的街头观赏了一场盛大的藏戏表演,自那时起,这美丽的景象就深深地铭刻在了我的心灵。日喀则本身就是一个壮丽的城市,其名字在藏语中意为“最佳的园林”,是西藏的第二大城。日喀则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如雅鲁藏布江、萨迦寺和亚东峡谷,令人陶醉不已。然而,我在街头无意中发现的藏戏表演却让我惊艳不已。这就如同摇滚音乐响起前的两声鼓点,深深地敲击在我的内心深处。很少有其他戏剧能够像藏戏一样简单,它无需灯光、布景,街头就是最完美的舞台。背景是雪山、江河和草原,是宛如世外仙境的自然风光,阳光照耀着高原大地,构成了最美的背景。在藏戏表演中,演员几乎都是清唱,即便在充满音乐和舞蹈的表演中,他们只伴奏鼓和钹这两种打击乐器。远远望去,鼓显得格外抢眼,鼓边装饰着云朵和飞龙的图案,鼓手们带着微笑,有节奏地击打着鼓,每一拍都与舞者的脚步相协调。旁边的钹则发出清亮的声响,古铜色的钹身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这两种乐器混合在一起,成为了演员歌唱的背景音乐。即便在广场上表演,我仍然被演员的歌声所打动,他们高亢激昂的嗓音、多变的音调,体现出高原民族坚毅有力的性格。
此外,藏戏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一部戏可能需要演出三至五天才能完结。观众围绕着表演者坐下,一边观赏一边聊天,欣赏着表演。演员们也从容不迫地演出,观众则随意地观看,无一人感到倦怠。藏戏的发展历程如何演化至今?故事要从西藏高僧唐东杰布说起。很久以前,雅鲁藏布江上没有桥梁,许多百姓乘坐牛皮船过江,不幸被湍急的江水吞噬。僧人唐东杰布亲眼目睹这一情景,于是立下誓愿,决定建桥造福人民。唐东杰布在山南琼结遇到了七位擅长歌舞的姑娘,他们一同创建了西藏的第一个藏戏班子。他们运用歌舞表演的形式,讲述宗教故事和历史传说,鼓励人们行善积德、共同修桥。随着洪亮的歌声在雪山大地回荡,人们纷纷贡献出金钱、铁块和粮食,许多农民和工匠也跟随他们,从一个架桥工地走到另一个。因此,藏戏的种子传播至雪域高原各地。无论去哪里,人们都因姑娘们俊俏的容颜、婀娜的舞姿和清新悦耳的歌声而赞叹不已。观众纷纷感叹:这难道不是阿吉拉姆下凡了吗?因此,人们将藏戏表演称作“阿吉拉姆”。这样,唐东杰布成为藏戏的奠基人,留下了数不清的铁索桥在雅鲁藏布江上。
若你仔细观察照片,你会发现藏戏还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面具。在藏语中,面具称为“巴”,是藏戏独特的化装方式。藏族智者们通过使用象征性和夸张的面具,使戏剧中的角色形象更为突出、性格更为鲜明,这是藏戏面具能够在长期发展中得以保留的重要原因之一。类似的例子还包括京剧和川剧等戏剧形式。从面具的造型,你基本可以区分角色的品性。白色代表纯洁,通常是善良角色的标志;青面獠牙是邪恶妖魔的象征,带有压抑和恐怖的意味;活佛的面具则是黄色,寓意吉祥如意。尽管演员戴着面具,观众无法看到他们的面部表情,但他们无拘无束的舞蹈和激情四溢的歌声反而更具触动力。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藏戏演员们的服饰。虽然他们在整个表演中只有一套服装,但其丰富多彩的颜色令人惊叹,就像是高原上绽放的一朵朵格桑花,色彩绚丽夺目。当演员们跳舞时,他们的服饰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吸引着每位观众的目光。要真正深入了解一个民族或地方,必须去探索其长久历史中涌现的精彩艺术,每句歌声、每支舞蹈都是一部伟大的故事。只有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些,你才能真正了解他们。
高原上的藏戏汇聚了无尽的精彩。如果有机会,不妨去欣赏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