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十大核心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2-12-01 22:37:04

儒家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之一。在今天,我们讨论到中国文化传统时,经常会以“儒道互补”来形容其基本的骨架;讨论到中国传统政治时,经常会用“儒法并用”来形容其基本的运作方式。其中,儒家内圣外王的理念更是深入人心,成为很多人的人格理想。

所谓“内圣外王”指的是为人应对内具有圣人之德,对外又能施行王者之道。只是,孔子时代并没有明确提出"内圣外王",这一概念是道家思想代表庄子所提出的。不过,早在孔孟时代,儒家思想就体现出了“内圣外王”的思想内涵,而且并不妨碍这个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十大核心(1)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跟大家分享儒家“内圣外王”的内涵:

第一个方面,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思想?

第二个方面,儒家思想中的内圣外王的内涵是什么?

第三个方面,儒家学说中内圣外王对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有哪些影响?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儒家思想中内圣外王的思想?

儒家推崇践仁至圣,那作为普通人,我们学习这些思想有用吗?或者说,我们通过学习能达到成仁至圣的境界吗?

在儒家思想中,“仁”居于核心位置,孔子以仁立教,并且提出“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他一语道破,人们的自觉性决定了人生的方向,只要自己施仁道,便能找到生命的价值,他指出一条“人人皆可以践仁成圣的大路”。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十大核心(2)

换句话说,在孔子看来只要我们学到儒家思想的精髓,每个人都是有可能成为圣人。不过,虽然孔子说每个人都可以实行仁义之道,都有可能成为圣人,但是他却不轻易用“仁”夸赞他人。比如他在评价弟子时,认为只有颜回能够做到仁心常在,而其他人只是偶尔一见。有好事儿的人跑去问孔子,他的弟子是不是仁人,他直接回答说,他仁不仁我不知道。那为什么孔子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仁成圣,却又认为很多人都难以称为仁呢?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十大核心(3)

这是因为从主观上,每个人都可以立志为仁,但是,客观上不一定能行仁,特别是“行仁所期望,达到天下归仁”。既就是说达到将仁普世于天下的终极效果,不仅要看自己的主观努力是否足够,而且要看客观条件是否允许。所以能否成为圣人,就是个人与外界环境相辅相成的过程,我们每个人想要学习成圣,虽然不简单,但都是有可能达到的。

既然我们知道学习儒家学说有可能成为圣人,那到底什么是圣人呢?

圣人是儒家学者理想人格的最高目标,而其起点是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本来的意思是国君之子,后来泛指贵族,或者是社会地位高的人,是与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及普通民众相对应的。不过,孔子改变了这种以社会地位划分君子与小人的做法,他以德性与德行状况为标准,在有德者与无德者之间划了一条分界线。

孔子提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说的就是君子的行为主要是要合乎仁道,以及仁道统帅下的各种行为规范,小人则可以说是放于利而行,其言行举止的最终目标均是为自己谋求一己的私利,这也就是君子与小人的一个基本的分界线。

同时,孔子还提出,君子会有自我觉知,内省自身,在自我修炼中,成就内在的精神世界。并且会一直遵守个人操守,无论遇到各种问题,都不会胡作非为。

在待人接物时,君子会直抒己见,坚持对的观点,注重团结协作,绝不结党营私。

在生活中,君子富贵时不会心高气傲,贫困危难之中,仍然会坦然面对。

在工作中,君子会量才而用,任人唯贤,而不会徇私舞弊、以权谋私。

此外,君子会施以仁道,不重私利,乐于助人,成人之美。

孔子对君子做了详细地说明,随后孟子进一步对“圣人”做了简明而精准的界定,他说“圣人,仁伦之至也。”简单地说,圣人就是为仁之道者,坚持做仁义之事的人。

儒家思想的核心和精髓,儒家思想十大核心(4)

首页 123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