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时期瓷器底足特征,怎么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底足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0 17:43:28

康熙时期瓷器底足特征,怎么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底足(9)

挖足多较深,普遍过肩(即内足墙高于外足墙),沿用至十六世纪初,大约四十年左右。较好的一类挖足过肩部明显,足墙趋薄,底心较平,乳丁状突起基本消失,内足墙与底交接处呈锐角折,并较垂直(与宣德前后相似,只是足墙较薄)。外足墙端斜削或滚圆,内足墙仍有棱边感(较好的有足墙两端双侧滚圆的现象)。挖足过肩更加明显。晚期挖足过肩现象减少。足墙较垂直低矮,部分出现内足墙离心倾向的一类应属于正德时期。

正德时期瓷器底足

康熙时期瓷器底足特征,怎么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底足(10)

正德和嘉靖早期,可以认为是明代中期向晚期过渡的一段时间,对民窑器来说,根本的改变是从胎体的粗厚向轻薄的转变。胎、釉承弘治,变化不大,大部分较前略显粗糙。盘类底部下塌更趋明显。出现了类似于鸡心底的笠状及跳刀痕、粘砂等现象。即使官窑,有的底亦呈明显的笠状。内、外足墙均较垂直,甚至内足墙又点离心倾向,多数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落于台面。一般挖足不过肩。由于足墙较薄而往往使圈足产生不圆的现象。足内施釉较薄,致使跳刀痕明显可见。晚期出现馒头底和笠状突起。

嘉靖时期瓷器底足

康熙时期瓷器底足特征,怎么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底足(11)

嘉靖时期,一般只注重此时所谓“馒头底”的应用。底足的工艺形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而往往使容易被人忽略的变化——即嘉靖时期出现的足内墙与底相交处,大多呈弧折的现象。正德嘉靖之交,足墙由较垂直,又变为内敛。足端大多平切,或者由外足端向内上方斜削。致使内足端有棱边感,并且落于台面。多数细瓷足端开始双侧滚圆,足墙明显趋薄。隆庆前后的馒心底器其凸出感不明显,部分圈足较垂直。弘治至正德之交馒心底无圈足。内底凸出明显。其后圈足很低,应由卧足碗演变而来。

万历、泰昌时期瓷器底足

康熙时期瓷器底足特征,怎么鉴定康熙时期瓷器的底足(12)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