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面渐趋细白,底足趋深,内足墙较垂直或向心倾斜。足端两面斜削有棱边感。独有的特征是,由于外足端向外上方切削角度较小,使外足墙无釉离台面部分较高。酱色口沿沿用并不作修饰(只平切,口沿两侧有棱边感)。康熙时期开始修圆,玉璧底继续沿用并且开始出现双圈足和二层台底。
康熙早期瓷器底足
挖足稍有过肩,圈足内敛。大部分内足墙与底的交接处呈弧折。内足墙侧呈弧状。足端滚圆,双圈足盛行,并且延续到康熙晚期。器底较厚的釉面上,常见缩釉点,瓶累底足多数有二层台。
康熙中期瓷器底足
圈足多内敛,内足墙呈离心或向心状,与底交接处呈不同角度的锐角或钝角折,足端平切。部分底足还具有明早期的修足特征。足端修整,底心落款。
康熙晚期瓷器底足
器壁和足墙明显趋薄,外足墙由较垂直转变为有些向心,足端有单侧滚圆趋向双侧滚圆。接近雍正时期足墙趋低矮。盘类内足逐渐呈离心状态,双圈足逐渐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