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8手枪一般采用8发弹匣或者是30发32发弹鼓来控弹,加上它可以抵肩射击。当德军士兵冲进战阵地的前沿或者是战壕当中的时候用它来对付手持老式步枪的士兵,那是绰绰有余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各国都清楚的看到了自动手枪所带来的巨大战场优势,纷纷开始了新一轮的研制。日本军方也在1920年提出新的标准,要求本国的轻武器设计师在南部自动手枪的基础上研制一种更能适应实战需求的手枪。
东京小仓兵工厂里很快组成了一个设计小组,小组的负责人仍然是日本的勃朗宁南部麒次郎大佐。南部小组针对南部式手枪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改善。
这把1925年被定型的手枪就是南部14年式手枪。该枪后来成为整个二战期间日军装备最多的手枪,还被盟军士兵称为东方鲁格。
描写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红色经典电影《小兵张嘎》中,小兵张嘎将一把从日军身上缴获的手枪藏在一棵大树的鸟窝中,老钟叔将枪收走后嘎子还为此哭过鼻子。不过很多人都把小兵张嘎手中的武器误认为是卢格P08手枪,其实嘎子手中的枪就是南部十四式手枪。
在抗日战争时期,南部十四式手枪是日军正规部队普遍装备的手枪。从军事学的角度讲“王八盒子”应该算是当时日军的一件标志性装备。不过要是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枪对于很多人来说都很陌生,但是如果一旦说到王八盒子在中国几乎是无人不晓。“王八盒子”这个名字要拆成两个部分说。一部分说盒子,一部分叫“王八”。
日军的南部十四式手枪在很多情况下也是使用一个很大的枪套挂在士兵肩上,必要时这个大的枪套还可以作为枪托进行抵近设计,这就是“王八盒子”中“盒子”的由来。
“王八盒子”的枪套外面有个很大的一个圆形的翻盖,而且这个翻盖还非常的光滑的确是非常像乌龟的外壳。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突袭沈阳,制造柳条湖事件,大举入侵中国东北。“王八盒子”在中国大规模使用的时间最早就是在九一八事变,从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关东军全线入侵中国东北。到了1931年的时候侵华的关东军只有三个师团兵力大概有6万人左右,“王八盒子”的装备数量大概不超过1万 。即便是在日本关东军的编制内南部14年式自动手枪都不算是日军的制式手枪。
王八盒子就定型之后并没有立即大量生产下发到部队,最主要的原因主要是跟日本军队的传统有关。日本的军官一般都使用军刀,出身于武士家族的这些军官甚至把家里祖传的武士军刀改装以后带到战场上当指挥刀来使用。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日本军官有这样的一个习惯,他们上战场之前都会在军官联合会去购枪,他们买的都是他们认为比较可靠的手枪。这个王八盒子多半都是那种下级军官或者士兵去购买。
1937年到1938年间,日本关东军根据东北特殊的作战条件,又对王八盒子做了两个重大改进。第一把扳机护圈加大,这样子方便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带着手套也能扣板几。第二个改进是这把枪因为热胀冷缩的原因弹夹总是掉出来,所以在手枪握把的前方装了一个“防落簧”。
日本关东军虽然针对王八盒子的一些设计问题进行了一些有限的修改,但是该枪的一些固有缺陷却很难改掉。卡弹、不击发都算是小毛病,最主要的就是击针断裂。所以王八盒子在装备的时候每把枪都配一个备用机针,这也是绝无仅有的。
王八盒子作为日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参与了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背负着太多的骂名,抗日军民对他嗤之以鼻。
1945年9月2日,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陆军参谋长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国大本营在停泊于东京湾的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签署投降协议。二战结束后,按照条约规定日本不允许保留军队,南部十四式手枪从此退出主战舞台。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背负一辈子骂名的王八盒子却出人意料的迎来了他的第二春。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数以百万计的日军向同盟国的军队缴械投降,坦克、汽车、步枪不计其数,而王八盒子也成为苏美军队士兵疯抢的对象。
因为对军人来说一支手枪有着非凡的意义,它是荣誉的象征。作为战胜者一方来说能缴获对方的手枪也是体现自己的勇气和尊严,这也许是对王八盒子的最好和最大的讽刺。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暴行,王八盒子既是参与者,也是见证人。现如今,一支缴获的王八盒子静静的躺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每一位中国人看到它都会想起日寇侵略中国所犯下的滔天罪行,都会对今天的幸福生活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