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特约作者:一一)
89年前的今天,1928年4月30日,获诺贝尔奖提名,一生四洋的清末狂儒辜鸿铭逝世
辜鸿铭(1857年7月18日-1928年4月30日),生于南洋英属马来西亚槟榔屿,祖籍福建省同安县。学博中西,人称“清末怪杰”、“清末狂儒”。
他自称“一生四洋”,即“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是晚清精通西洋科学、语言兼及东方学的中国第一人。
他翻译了四书中的三部——《论语》、《中庸》和《大学》,并著有《清流传》(又名《中国的牛津运动》)和《春秋大义》(又名《中国人的精神》)等书,向西人了宣传东方的文化和精神。在《中国人的精神》中,辜鸿铭把中国人的优点概括为“温良”(英文:gentleness),并说道:“中华民族精神不朽的秘密就是中国人心灵与理智的完美谐和。”
他曾经和泰戈尔同在1913年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第一个被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人。
生在南洋
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英国殖民地槟榔屿(今马来西亚槟城),祖籍福建同安县。父亲辜紫云,母亲为葡萄牙人与马来人混血。
1867年(10岁),辜鸿铭随其义父,橡胶园主英国商人布朗前往苏格兰。布朗告诉他:“现在西方国家的学者都在努力钻研中国文化;希望你日后也能为自己的国家学好中西文化!”
学在西洋
1870年(14岁),辜鸿铭被送往德国学习科学。后回到英国,掌握了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同希腊文。1873年(17岁),考入爱丁堡大学文学院攻读西方文学专业,得到时任校长、著名作家、历史学家、哲学家的卡莱尔的赏识。
1877年(20岁),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辜鸿铭入德国莱比锡大学,获得土木工程文凭;后赴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法学。
1880年(23岁),辜鸿铭结束自己14年的西洋求学历程,返回故乡槟城。1881年,他遇到马建忠并与其倾谈三日,思想发生重大改变,随即辞去殖民政府职务,学习中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