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朝诗集》阮自华传
据载:屠隆当场“幅巾白袖,奋袖作《渔阳掺》(写三国故事的节目)”。鼓声一作,广场上观众聚精会神,鸦雀无声。剧情精彩高潮时,犹如“山云怒飞,海水起立”。屠隆的鼓技令人惊叹不已,一时传为佳话。曹学佺也带家“曹家班”到乌石山为宾客们演唱《荔枝红》。
万历三十一年(1603)中秋“邻霄台梨园大会”的举办,阮自华对此感触颇深。其有诗《隣宵台大会》:
玄揽极明都,顷委汇灵异。绮陵若缀组,千里一环峙。衍陆荡金景,磅礴灿精气。
群英似云起,四国皆来聚。百川东到海,朝宗於此会。喆匠多苦心,所见各成媚。
掞藻旉嘉观,清言散晴曙。秋兰被崇巘,潮音奏天际。吏情来无俗,丹穴信人智。
参加大会的陈荐夫(明福建闽县人,名藻,以字行,更字幼孺。陈价(介)夫弟。万历举人,能为六朝文,诗尤工丽,与兄齐名。有《水明楼集》。)有《秋日大会邻霄台》诗:
天道运不积,四禅相回环。凉风肃秋节,白露戒微寒。
主人感物候,置酒高台端。齐优为我舞,秦筝为我弹。
念兹千古会,中坐起长叹。征词纪盛集,抽思摧心肝。
鹑奔溷草虫,雅音良独难。所虑贤否志,岂必皆琅玕。
台下有高祠,风人祀其间。愿君秉元照,采彼龙与鸾。
登高荐芳俎,庶可代幽兰。勉旃不朽事,勿谓饰浮观。
万历三十二年(1604)阮自华自福建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高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
同时阮自华与安庆名士程禹璜、刘长秀、吴应铉等结“海门大社”,他们在吟诗作赋的同时,也欣赏着阮家声伎家班的表演。除了本地名士欣赏外,也吸引了外地戏曲爱好者及戏曲家来观摩。万历三十五年曲作家吴梦旸来安庆,在《集阮之坚宅》中写:“漫求今夕事,但听往来潮”,福建闽剧鼻祖曹学佺、吴非熊等前来观摩。阮自华还邀请了古稀之年的戏曲评论家潘之恒来安庆观摩,并写了诗《潘景升座观伎作两首》:
一:秦淮碧玉少时家,桃杏芳春及破瓜。小试拓枝娇不转,解颐含睇向人斜。
二:碧玉秦淮色共春,渡头桃叶一枝新。谁教此夜朱颜发,应是河阳县里人。
《潘景升座观伎作》 截图
潘之恒观摩阮自华的“声伎家班”表演后,在《亘史•杂编叙曲》中说:“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颃矣”。
阮自华举办“声伎家班”除了自娱外,还社集会听曲或招待来客,其诗作有《甲寅使蓟门归瀚长至,后二日社集观伎得堂字》、《吴中书、刘山阴集仲兄宅观伎》,同时也享受着别人用“声伎”招待自己的待遇,阮自华有诗《集王都尉宅观剧》等。
阮自华在观看他人“家伎”表演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新声”,他在《集王都尉宅观剧》中就这样写:“蕊宫百戏萃神仙,玅伎新声接辅筵。绕座青山生玉琯,允堂白雪散朱弦。”
阮自华不但“好从学佛者游”,而且与道教交往也比较多,他对道家音乐也十分喜爱,比如其诗《集岩宫道士鼓吹数十部饮天门上》中就有:“百群笙瑟千环佩,不道人间迎使名。”,其在《秋同何季朗著作汪叔度钱尔卓晓上鼓上道观望华台见筠卿梳头诗》中就有:“安罢玄龙出相阁,道人齐唱藐姑来”、“欲吊青莲在秋浦,和人依笛和清平。”等句子。
万历四十二年(1614)阮自华的从孙阮大铖加入了阮自华的“海门大社,”阮自华的诗《甲寅使蓟门归瀚长至,后二日社集观伎得堂字,是日,白瑕仲、从孙集之入社》:
蓬蒿三径掩茅堂,吏苦风尘得故乡。楚峡琴心在流水,燕台七首袭飞霜。
岁寒松柏参天竝,至日云霞引律长。况复吴儿能度曲,充筵白雪有辉光。
从阮自华的诗句“况复吴儿能度曲,充筵白雪有辉光”可以看出年轻的阮大铖(当年阮大铖二十八岁),其能作曲、唱曲,可为今后的集社增加亮点,而且为阮氏“声伎家班”自我“度曲”增加了主要力量。
阮自华的“声伎家班”在安庆“中江楼”, 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卷八《古迹志》:“中江楼,在镇海门外,江矶之巅。明郡绅阮自华建结海门大社于此。”阮自华也在《大雨社集中江楼》诗序中曰:“楼本踞矶”,中江楼为阮自华所建,其有诗《中江楼成社聚得行字》:
归去来兮江上行,江春兰茞幸寻盟。暮年万事先止足,故国千山惬远情。
秀颍薮亏依栏出,空明浩渺入楼平。即看日夕盈气,肯待移文累友生。
从诗句中可以看出,“中江楼”建设于阮自华的晚年时期,阮自华关于中江楼有年代记录的诗有《丙寅秋霁上中江楼》,丙寅年是天启六年,也就是1626年,阮自华另一首《闰六月立秋社聚中江楼赠小玉》也是天启六年所作,因为天启六年1626闰六月,诗作中描述了伎儿小玉:
酒徒贫似水,六月已成秋。幸有人如玉,相教月满楼。
月盈懽辅孺,秋浃玉肌流。未罢招商曲,同生纨扇愁。
怀宁名士、与阮自华同结海门大社的吴应铉也有一首:《又六月初饮中江楼赠美人小玉》:
一顾失颜暑,何来片云亲。未将云入梦,自许水为神。
映月不借色,凌波豈动灰。高楼欲飞去,莫是弄萧秦。
阮自华与吴应铉的诗题中时间相同,地点均为“中江楼”。也说明中江楼建设在天启六年(1626)左右,中江楼成后,阮自华便将其的“声伎家班”迁到了“中江楼”。
阮自华还有诗《中秋后一日望社集中江楼得云字》、《初冬集中江楼》、《中江楼听雨社作》、《中江楼天柱见志喜社作》等。崇祯五年(1632),阮自华从孙阮大铖后在此结“中江诗社”。
阮自华除了创办“声伎家班”,还创作了不少《古乐府》及其他曲牌,而且还亲自演剧,崇祯六年(1633),方以智(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二十二岁,曾拜望古稀之年的阮自华,从之听讲《离*》,方以智并在《膝寓信笔》写道:“吾郡阮坚之先生每日读书有课,虽宴客演剧,彼自翻书”。方以智也在阮自华的影响下,曾化名吴石公,作《锦缠玉传奇》,亲教伶人。
《皖优谱》截图
民国初年怀宁籍学者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载:“皖上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这段话看似写阮自华从孙阮大铖中,但天启年间(1621-1627阮大铖均忙于官场,直至崇祯二年(1629),阮大铖因依附阉党,定为逆案,永世不得为官,阮大铖才回到安庆。至崇祯六年(1633)阮大铖才在安庆创作传奇戏剧《春灯谜》,崇祯八年(1635)阮大铖才真正避居南京,后才有了南京的“阮氏家班”。在者,阮大铖的“阮氏家班”主要活动在南京。所以程演生所著《皖优谱》中载:“皖上阮氏之家伎于天启、崇祯时,名满江南。”实则是指阮自华的安庆所创办的“声伎家班”。
阮自华之子阮以震建“黄梅溪阁”:
阮自华与妻子王氏生有两女一子,长女嫁给了安庆状元刘若宰之兄刘若实,次女嫁给了进士张国儒。儿子叫阮以震。
《阮氏宗谱》卷二载:阮以震,行孝十三,字长子,号开梧,太学生,生万历丁酉(1597年)七月二十五日,卒崇祯癸未(1643年)九月二十八日。
阮以震出生那年,正是达观禅师来安庆天柱山马祖庵驻锡说法,阮自华与桐城吴应斌请上敕建佛光寺。那一年阮自华侄子阮以鼎(阮大铖嗣父)高中举人。
阮以震出生的第二年,阮自华与其侄子阮以鼎均中进士。其后,阮自华举家从桐城山迁居怀宁,并定居怀宁黄梅山。
阮自华的诗集《雾灵山人诗集》中也有多首诗写到“阮以震”:《漕白河示震儿》、《送儿震、金任甫、张王两甥读书山中》、《题儿震山中课》、《天启二年(1622)归,伏集景行楼社,陈幼谦山人,程禹璜、刘长秀、白安石文学及儿震、从孙南阮集之十四辈得方字》等等。阮自华虽说对儿子寄与厚望,但是阮以震却没有成就功名,按《阮氏宗谱》记载,阮以震只是太学生,无其他功名。当地史志也未找到阮以震的有关记载。
阮以震虽说年龄阮自华从孙阮大铖小11岁,但辈分却长一辈,因此阮大铖称阮以震为“长子叔(阮以震字长子)”或“十三叔”(阮以震行行孝十三)。阮大铖与阮以震的关系十分密切,从阮大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
阮自华在安庆建有“中江楼”,并在中江楼内办有“声伎家班”,阮自华年老由于体弱多病。其中江楼与“声伎家班”自然由其儿子阮以震接收管理。阮大铖有诗《秋登十三叔中江楼》:
咏怀久擅竹林幽,作达还开江上楼。露白汀沙难辨月,潮青岛屿各臻秋。
春流鱼涌桃花沫,彦集人依杜若洲。倍喜圣时渔税薄,尽容载酒狎轻鸥。
阮以震还在其居住地点怀宁黄梅山建“黄梅溪阁”,建成之日,阮大铖等前去祝贺,阮大铖有诗:《长子叔黄梅溪阁成同白瑕仲前之弟夜集》:
考室枕高烟,幽栖此地偏。暄岩覆秋叶,媚壑滴春泉。
屦敛山钟后,杯开峤月前。今宵溪阁梦,应降竹林贤。
阮大铖诗《长子叔黄梅溪阁成同白瑕仲前之弟夜集》
诗中看出阮长子的黄梅溪阁落成,阮大铖与白瑕仲(白瑜,字瑕仲,一字安石,今属安徽桐城人,明崇祯中以岁贡生举贡入都,崇祯十五年(1642)赐特用进土,授云南府推官,补登州知州)和堂弟阮前之弟前去夜晚集会。阮大铖赞叹此处是隐居的好地方,环境优雅,安静舒适。
关于阮以震的“黄梅溪阁”建造时间无法考证,但阮大铖的《长子叔黄梅溪阁成同白瑕仲前之弟夜集》载于《咏怀堂诗集》卷三,卷首有叶灿、邝露的诗序以及阮大铖自己的自序,所署时间为崇祯乙亥,也就是崇祯八年(1635),其时,阮大铖49岁,阮以震38岁,阮自华还在世,已经73岁。说明阮以震的“黄梅溪阁”是在阮自华在世的时候就建造了,时间在崇祯八年(1635)以前。
阮大铖写阮以震的诗还有《邀瑕仲长子叔前之弟过百子山别业》、《同大方损之长子叔衡之兄集之弟素园得威字》、《寓秦淮与长子叔水阁相对有怀兹园公》、《感时赋慰十三叔并诸兄弟》等等。
阮以震也算是“风流”人物,怀宁名士吴应铉有首诗:《阮长子新纳范姬戏赠》(载民国三年1914版怀宁“三让堂”《吴氏宗谱》):
千金不惜买聘婷,玉镜新悬香阁扃。桃叶唤来何灼灼,柳条攀取更青青。
挑成凤耦琴心醉,学戒鸡鸣酒態醒。信说仙娥才似倩,天台酬唱好谁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