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曹植进京都洛阳朝见天子,在回封地鄄城路上途经洛水时,想到宋玉的《神女赋》中有关襄王和神女的故事,心中有所感,才有了这篇流传千古的《洛神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
儒家伦理道德限制下的爱情转移传统的儒家伦理对夫妻关系的定义是“人之大伦”,而当时的人对夫妻间的“性爱”叫做“敦伦”,也就是说,当时人对夫妻的定义是一种伦理关系。而女性作为妻子,她们的首要任务是传宗接代,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德、容、言、工。而对男性的要求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因为这种传统伦理道德的限制,男性的爱情发生对象往往就不是妻子,而是会转移到其它地方去,比如侍妾,如歌伎等。
赵孟頫行书《洛神赋》
正是因为这种传统的关于丈夫和妻子关系的定位,男人对于爱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生活他们常常没有办法真正好好爱一个人,诸多文人开始转向文学世界里去寻求一份爱情。他们向往在一个空虚的世界里,与神,与妖,与狐发生一份能满足他们精神空虚的,可以忧伤,可以依靠,可以感觉到体温的爱情。比如宋玉笔下的襄王神女,比如南宋出现的白蛇,比如后来《聊斋》里的狐。
在《洛神赋》之前,男性对女性的爱情几乎不存在现实中,而《洛神赋》打破了男女关系伦理的定位,将女性作为独立的个体,描绘她们的美好,对她们的欣赏。
中国传统文人对女性的审美,多着眼于精神与性灵的美我们的传统里对女性的审美是属于比较精神层面和性灵方面的,比如对林黛玉的形容是“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我们的传统文学里,不会用丰乳肥臀、性感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女性,而古希腊对女性的审美则是非常直接的肉体美。从他们的壁画和石膏像我们就可以看出,他们非常注重身体的骨骼、肌肉和线条美。再看顾恺之笔下的洛神,是非常超现实的,你只能看到她的飘逸与神秘,是绝对看不出她的高矮胖瘦的。
《洛神赋》用了一大段文字来描写洛神的五官、服饰、体态、动作,但大部分都是神光离和,飘忽而闪烁的。比如他对体态的描写是:“秾纤得衷,修短合度”。就是不高不矮,不胖不瘦,一切都刚刚好。你心中最美的体态是什么样子,她就是什么样子,不同于后世对女子容貌客观描写的文字:“杏眼桃腮”“樱桃小口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