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是一场精神上的恋爱,曹植一开始就将女子定义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她是神:
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红楼梦》里,当贾宝玉来到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就说他是“天下第一淫人”。贾宝玉的淫就是精神上的追求和向往。
而《洛神赋》里的曹植也是一场自我的精神越轨,是一场“意淫”。
非理性让审美发生我们的传统文化理念里,是提倡理性而抑制非理性的。包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给我们灌输的理念,都是不要越轨。通常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理性地思考,理性地工作、处事。但是非理性,在审美和艺术领域中又非常的珍贵。曹植的这篇《洛神赋》就是在一种精神飘忽、越轨的状态下完成的一次审美的体验。
就如同白蛇的故事里,法海永远被讨厌,而白素珍却被大众喜爱。哪怕法海其实代表的才是理性,而白素珍是违背了天道伦常。往往美的产生就是思维的非理性,是生命的某种超越。而在现实中,我们站在白蛇的角度上去憎恨法海,但其实往往扮演的是法海的角色。或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角色不真实地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又常常产生一种特殊张力,让我们能够在角色和情境投射自己的感情。
曹植曾是曹操最宠爱的儿子,曹操曾经想要立他为世子。而从曹植之前的诗里也可以看出,曹植曾经是一个被宠爱、被溺爱的贵族公子。如《白马篇》里:“白马饰金羁”,连白马身上的配件都是黄金的,他的诗里有一种华丽的贵族气,有一种打马看花的飞扬与洒脱。而后来他在政治博弈中落败,曹丕对他更是提防,屡次想要找机会除去他,先后*了他的密友丁仪、丁廙二人,后来曹植也是先被贬安乡侯,后改封鄄城侯,再立为鄄城王。他曾有“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理想,到现在连生命的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因此,在回鄄城的路上,曹植的心情是郁闷而压抑的。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曹植的这一次精神越轨,这一次思绪飘忽的精神恋爱。
漫画《洛神赋》
生命的爱与美,是融合在一起的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河山可亲,草木有情,曹植用自然的植物、天气和动物形容洛神,最后达到人景互融,相得益彰的境界,景因为人而有了情,人因景而更美。
美是可以互通的,我们往往因为眷恋一个人,而将这种感情扩大到对不同事物的欣赏上。比如因为一个人而爱上下雨天,比如因为一个人恋上一座城。惊鸿、游龙、秋菊、春松,这些仿佛跟女子没有关系的东西,巧妙地融于一身。其实当你一遍遍读《洛神赋》后,你会发现,脑海中不止有了一个飘逸女子的美,还有整个自然的美。
爱会让生命的美无限扩大,当一个人陷入爱情时,他眼里的世界都是美好的。炙热的太阳在他们眼里是阳光明媚,连绵的阴雨在他们眼里是诗意的。传说这篇《洛神赋》曹植是写给甄宓的,也是他的嫂嫂,无论事实如何,我想曹植一定有过一场伟大的恋爱,因为这种爱将他生命扩大到对整个自然界的审美。
精神的向往和提升康德认为美感是精神的回忆,快感是身体上的刺激,快感是短暂的刺激,美感是深厚的满足。
《洛神赋》是曹植的一次精神出轨,也是他一次精神审美的自我完成。我们的生命都需要爱,也需要美,这样我们的精神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后来许多文人无数次地写这篇文章,喜爱这篇文章,便是在文章里完成一次出轨,找寻一种精神和美学的满足。
今天的生活节奏快到让人不敢眨眼,许多人都陷在一种奇怪的焦虑中,对所有人和事的判定标准就是有用和没用。《洛神赋》就是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如何繁重,我们都要随时保持对美的欣赏,从而完成精神的提升,实现生命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