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荷兰国立博物馆没有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大,但包括地下一层在内的四个楼层的八十个展厅里也馆藏了8000多件艺术品,想把最经典的作品都看下来,没个一天、半天的也看不完。地下一层的展品主要为船模和金银器皿;一层主要为1700-1900年间的绘画、雕塑等;二层是博物馆的精髓展品,在一条荣誉画廊(Gallery of Honour)中展出了包括镇馆宝《夜巡》,以及荷兰黄金时代著名画家维米尔、哈尔斯等人的著名画作;三楼是现代艺术作品。
为了让大家一睹为快,小娘子的博物馆游记就不按照我当时的行走路线,而是根据画作的影响力排序了,而且今天,我们专门来讲这镇馆宝——伦勃朗的《夜巡》。
《夜巡》在二层荣誉画廊的最尽头、最显眼的位置,也是人最多的地方。不过这里人再多也不会像卢浮宫里《蒙娜丽莎》前那人山人海的样子,况且《蒙娜丽莎》那幅画真的太小的,而有着4.3米多宽、3.6米多高的《夜巡》就像是一场逼真的舞台剧在眼前徐徐上演。
之所以说它像舞台剧,并非全因为它尺寸大,这与伦勃朗独特的光影画法有关。我们前面说过,伦勃朗不光是荷兰著名的艺术家,在整个欧洲、乃至艺术绘画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这全凭他一手神秘的用光以及对画作中人物布局和情态的首创。
伦勃朗独特的明暗法被称为“伦勃朗之光”,他打破了传统画作看起来光线都是从正面平照在画中的效果,而是从侧面“打光”,这样画面就自然出现了明显的明暗、光影的区分,就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人物的重点被突出,整个画作也立体生动起来。法国19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之为“夜光虫”,还有人说伦勃朗用黑暗绘就光明。直到今天,很多摄影爱好者都在摄影和后期时效仿“伦勃朗之光”。
当然伦勃朗的成就除了光,还有他戏剧性的画面布局。不过我一直都觉得艺术家创造了艺术手法,时代也创造了艺术家,伦勃朗的成就与荷兰人爱做生意的特点也是分不开的。欧洲绘画在最早期都是宗教画,画作里的人物都是圣人,后来有权有势的皇族请画家为自己画肖像画,然后有人钱也照做,其实就像现在拍照留影一样。通常皇家御用的画家,就像如今拍照用美颜一样,画家都把雇主的样子美化很多。
到了17世纪荷兰最黄金的年代,爱做生意的荷兰百姓也都逐渐物质丰富起来,也想为自己“留影”,但毕竟请画家作画是个奢侈的行为,个人财力还是有限,于是头脑灵活的荷兰人就想到一起“众筹”一幅肖像画。每个人都出一些钱,凑够一幅画的钱,这样人人就都能在画上露脸了,就像我们现在的集体照。荷兰人可不是第一次想出“众筹”的办法,上一篇小娘子讲过,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内和第一只股票——东印度公司,之所以能诞生在荷兰就是因为荷兰人商人想到的“资金众筹”。
荷兰人这种众筹“集体照”的做法无疑也推动了荷兰绘画艺术和商业艺术的发展。这种肖像画一开始就是照猫画虎,画家有了订单、把每个人都平均画在画上完成任务就好,大家也都皆大欢喜。但伦勃朗觉得这样的画作太乏味了,毫无美感可言,这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与普通画家的区别,永远以追求艺术为终极目标。
于是,伦勃朗总会设计一个场景,把大家放到这个场景中,让画面具有故事性,就像正在上演的一部戏剧。每个人也都有伦勃朗揣摩出的符合他自己身份的独特、逼真的表情和动作。加之伦勃朗独特的明暗用光手法,使整幅画呈现出不光像一部普通的戏剧,更像是个一台正在上演的舞台剧。
他在用这种方式完成了《尼古拉斯·杜尔博士的解剖学课》(收藏在荷兰海牙莫里茨皇家美术馆中,之后的游记中会介绍到)后大受雇主赞赏,此后找他画“集体照”的订单也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直到这幅《夜巡》的完成,处于事业上升期的伦勃朗却迎来了悲剧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