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鲍之交成语典故30字,管鲍之交的典故20字概括

首页 > 文化 > 作者:YD1662023-04-14 19:56:34

之后,齐桓公还直接或间接发动过数次战争,但都没有太多建树,他这才意识到,齐国还不具备争霸的实力,此时才彻底信任管仲开始改革。

我有时候怀疑,管仲是不是一个穿越者,因为实在太超前了,太开挂了。

关于管仲的改革,限于篇幅就不展开讲了,我们就拿“女闾业”来举例。

管鲍之交成语典故30字,管鲍之交的典故20字概括(9)

为了充盈国库,管仲在临淄最繁华的地方开设风月场所,于是齐国的“夜生活”丰富了起来,而由此产生的“夜合之资”则成了一笔重要收入。

后世青楼业以管仲为祖师爷,也是源于此。

但是这不光是风月收入,在临淄消费的不仅是齐国人,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也来到齐国享乐,而针对这些商人,管仲还在周边开设了七处市场,由此带动了商业流通,商业流通又带动了人口的流动。

而随着商品经济发展,管仲还下令铸币,这就有了“刀币”,还一度被燕赵等国采用。

所以你看,这不仅是一个个“产业链”,还有货币改革,可以说是一揽子金融发展政策。

管仲后来有一句名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拿现在话来说,就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决定意识”。你说管仲是不是开挂了?

四、管仲为何不让鲍叔做相邦?

在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三人共同努力下,齐国终于成就霸业。

然而在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询问他,是否让鲍叔做接替他,管仲却说不行。这也是管仲被后世诟病的地方。

鲍叔对管仲那真是没话说,为什么临了,却不让鲍叔风光一把呢?

我觉得,这恐怕是对管仲最大的误会,管仲的拒绝恰恰是对鲍叔最后的报恩。

管鲍之交成语典故30字,管鲍之交的典故20字概括(10)

根据《管子·戒》的记载,管仲对鲍叔是这样评价的:

“鲍叔君子也,千乘之国,不以其道予之,不受也。虽然,不可以为政。其为人也,好善而恶恶已甚,见一恶终身不忘。”

作为个人,作为朋友,鲍叔的人品绝对是没话说,但他眼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许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尤其在官场上。

好官未必是清官,清官也未必是好官。

鲍叔当时的职位是卿大夫,担任大谏之职,是为齐王谏言和推荐人才。

齐桓公有一次想铸大钟来记录自己的丰功伟绩,结果就遭到鲍叔的抗议。

《说苑·正谏》记载,鲍叔说:

“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诎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袵,非文也。”

当时齐桓公还是很给鲍叔面子的,一来因为鲍叔是自己老师,二来齐桓公这时还算是明君。

但管仲看得很清楚,往大了说,春秋乱世,礼崩乐坏,各国都在进行各种改革,君子风范早已过时,各国之间明争暗斗,外交也好,战争也好,要让自己国家利益最大化,总会用一些尔虞我诈的“手段”。

往小了说,各国都在拉拢各种人才,就算是“鸡鸣狗盗”之徒,也有他的作用。而这些不入流的人多半不是君子,和这些人同朝为官,那也是如履薄冰,复杂得很。

对于从小混社会,尝尽世态炎凉的管仲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所以管仲才能当好齐国的家。

但对于鲍叔来说,作为谏官提提意见是可以,但作为相邦,许多改革他下不去手,更危险的是,他会因此得罪许多人。

所以把手弄脏的活,由我一个人来做就够了,像你这样的人,就应该以君子的名声留在历史啊,这可能才是管仲最后的愿望。

历史不忍细读,许多被误解的人背后,往往会有该死的温柔。

参考资料:

1、《鲍叔牙事迹考从上博简五鲍叔牙与隰朋之谏谈起》郭丽

2、《论管仲之仁》尹清忠

3、《试释楚简鲍叔牙与隰朋之谏》李学勤

4、《司马迁笔下的两个贤相形象读史记管晏列传》田渝生

上一页123末页

栏目热文

文档排行

本站推荐

Copyright © 2018 - 2021 www.yd166.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