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苏武牧羊》张萍饰胡阿云
“十旦九张”,唱张派的旦角实在太多了,从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出生的旦角,十有八九都唱了张派。自然,唱得好的不乏人在。对于华丽丽的张派,听着很爽,只是很难喜欢起来。
张派,我唯一喜欢的就是张萍。
不只是唱,更主要的是因为身段,重点就是有青衣相,尤其是包大头的传统扮相。
记得很多年前,于魁智在国家大剧院贴全部《伍子胥》,邀请张萍饰演浣纱女,就为看这段戏,还去了现场。因为张萍的演出并不多,所以不能错过。
曾经一度,她经常和于魁智演出,有一次合作《大保国》,是他俩和杨燕毅。《二进宫》好像就换 李胜素了。
张萍身段最好看的是音配像《御碑亭》,是她和谭元寿先生给张君秋、谭富英的录音配像。那时候张君秋先生还在,据说是亲自指导。
其实,《御碑亭》的孟月华也没有什么大的身段表演,但乍一看就惊艳的是:好一个标准的青衣。
这个“青衣”不是被当代非戏曲话术描绘的那种缥缈的、抽象的、甚至裹挟了太多对古代女性幻想的青衣,就是戏曲传统的行当所描述的那个青衣。如果非要把戏曲传统的青衣具象化,我觉得张萍配像的孟月华可以完美诠释。
张萍为张君秋的剧目配像很多,1994年配了第一出,之后一共配了17出,大概超过张君秋配像剧目的三分之一。其中一些戏,很久都没有演出,张萍也没学过,但配像的很多老先生都在,大都自己的录音自己配,那不会的大概只有张萍了。据说把一些不常演的张派剧目,学生大都不太会的,都让张萍给配了。
录制音配像,是张萍学习张派特别重要的过程。张君秋那时候指导音配像工程,自己的剧目更是精心吧?所以,这些音配像剧目,相当于录一出,学一出,而且有的地方比学一出还细致。
京剧《四郎探母》张萍饰铁镜公主
大家对一生三旦唱《坐宫》的这个片段一定都很熟悉,就是张萍、张火丁、魏海敏与于魁智的合作,是1994年的春节戏曲晚会的一个节目。
其中,魏海敏资格最老,从导板“夫妻们打坐在皇宫院”开始,唱了第一句慢板“猜一猜驸马爷袖内机关”,然后是张火丁接唱“莫不是我母后将你怠慢”。那时候的张火丁初出茅庐,看上去真是小巧。
接着唱“莫不是夫妻们冷落少欢”这句的就是张萍,可惜是坐着唱,看不到她高挑的身材——跳过四年芭蕾的京剧演员也不多吧。如果唱到后边的流水、快板,踩着花盆底儿,一般个头的老生是搭配不上的。
第四句“莫不是思游玩那秦楼楚馆”又返回到张火丁。乍一看,张萍和张火丁扮相有一些相像。
中间的念白,都是魏海敏和于魁智答对的。张萍又唱“莫不是抱琵琶你就另想别弹”,她的这两句比较起程派那两句,腔略简洁些,但唱得那种珠圆的感觉非常好。最后一句慢板“这不是那不是是何意见”又回到了魏海敏,接着把“莫不是你思骨肉意马心猿”唱完,这才轮到于魁智放嗓子。
后边的唱,就全归了魏、于二人了。所以,战友京剧团的两位青衣只是来给魏于合作《坐宫》串两句慢板的。不知道当时同在战友的二张是否有过同台的合作?
另外,三位旦角,只有张火丁穿了一件黑色的小坎肩,只中间绣一朵小花,显得简单了些,倒也大方。这也是流派的区别,梅、张派都是不穿的。
上边的视频是张萍与言兴朋在台湾演出的《武家坡》,下边的是张萍演的《春秋配 捡柴》。
《春秋配》是传统戏,张派、黄派唱得较多,流传至今还在唱的也就是《捡柴》这一折了。内地组团首次去香港正式演出,还有《采花砸涧》,可见,有的戏不是没人会了,是没人演了。
张萍嗓音宽厚,不是那种号子一样的响,有一种宏大深沉的感觉。另外,张萍用嗓技巧极好,“受逼迫”三个字一出,就能体会到。
记得看过一节目,张萍做评委,一段程派剧目片段的演唱之后,张萍点评时说自己曾演出过全部《锁麟囊》,另一位评委刘桂娟立即问过去:“什么时候?”
张萍:“就不告诉你。哈哈!”
-END-
文 | SJK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