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仰大名,但头一次见面是在2012年2月24日。经好友李鹏的联络,邀请赵梦兰老师做客《戏曲老唱片》节目。清楚地记得,老人家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一位邻家的老太太,慈祥亲切随和,并不感到生分,还送了我她出的书、画的画。节目中,赵老师侃侃而谈,学艺的艰辛和快乐,班世超先生给她亲授《红色卫星闹天宫》的往事,自导自演英文版《拾玉镯》的反响等等,老人家沉浸其中,一切过往如在眼前。
提到京剧武旦大家班世超,赵梦兰老师感恩之中不无遗憾。
那是1958年的时候,当时的中国京剧院四团(宁夏京剧团前身)到西安演出,赵梦兰有幸观看了班世超先生主演的《红色卫星闹天宫》,眼花缭乱的“舞流星”“打出手”等各种绝技绝活,激起了她苦练武戏的决心,后来在咸阳人民剧院的几场演出,赵梦兰也是场场必看。晚上看中国京剧院四团的演出,白天请他们传授技艺。后来移植的秦腔版《红色卫星闹天宫》成了剧团的常演剧目,也成了赵梦兰的拿手戏。几十年后提起,赵梦兰依旧记忆犹新,满怀感恩:“班老师那会手把手教我,也不嫌我笨,一点一点教。还给我传授了很多窍门,比如打出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怎么样踢枪才有力量等等。我一辈子受用不尽啊。”之后中国京剧院四团一路巡演,最后到了宁夏银川,从此扎根宁夏,更名为“宁夏京剧团”。
赵梦兰在后来出版的《戏曲旦角基本功》中写到“出手”时, 自然也提到了班世超先生。有心的赵梦兰还特意打听先生下落,给老师写了问候的书信,寄了自己出版的新书。“想不到时隔几十年,你还记得我!”先生在给她的回信中这样感叹到。
让赵梦兰遗憾的是,当年一别,再难相见。我想,赵梦兰看望先生的想法,一定由来已久。或许,也正是因为在电波中回忆起了50多年前的点点滴滴,坚定了她半个多世纪后重叙师生情的决心。就在那一年的春天,七十有四的赵梦兰在大弟和李鹏的陪同下亲往宁夏银川看望恩师,送上了亲手为先生所绘的《寿字图》。“你来看我,我太高兴了!”“元喜还在吗?要是还在的话,也八十四五了。”1958年的那一幕幕画面,就在两位老人的一问一答中再一次清晰地展开……
艺术之根扎得有多牢靠,艺术之花便会开得有多繁茂。赵梦兰后来主演英文版《拾玉镯》就印证了这一点。
1988年,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建院50周年。在7月27日的庆祝晚会上,年近半百的赵梦兰一出《拾玉镯》震惊四座,碎步圆场利索飘逸,人物表演自然生动,尤其是眼神的准确表达,活脱脱一个天真烂漫的孙玉姣。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主人公孙玉娇念白和唱词全是一口标准的伦敦音。那是一次秦腔史上绝无仅有的实验演出,宝鸡师范学院副教授赵政清翻译、赵梦兰导演并主演。正如她后来电脑打字搞写作那样,用英语演《拾玉镯》,这英语成了最大的难关。一开始舌头发硬拐不过弯,但她毫不气馁,坚持苦练,终于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台词。年过六旬时还在陕西电视台《秦之声》栏目展现了她别具一格的洋版“孙玉姣”。现场有大学生看了后直夸:“您的英语比我们说的还溜。”